生活、数学,不能顾此失彼
李红霞
【教学案情】下面是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课“认识方向”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了让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执教者特意创设了一个生动的生活画面。
(师出示一组美丽的图片,片中是“我们的校园”。)
师:这是我们学校美丽的假山,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生1:我们经常去那边玩的。
生2:那个假山看起来像只猴子。
师:想象真丰富!这是有趣的鱼池。你们喜欢去那里看看吗?
生3:我喜欢去鱼池边玩。里面的小鱼儿可好玩了,我把树叶扔下去,小鱼儿马上游过来了。
生4:我也去过。
师:很有意思!旁边还有一片绿意盎然的小树林。
生5:我可喜欢到小树林里玩了。我在里面捡过树叶,我还看见小鸟在树上做窝呢!
……
(逐一介绍宽阔的操场,教学楼等)
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不断地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几分钟过去了,老师开始“收兵”。
师:好了,好了,我们先聊到这儿。今天这课,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校园图学习方向的知识呢。(还有几个小朋友高举着手,跃跃欲试。)
问题凝视:在新课改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正在努力营造一种数学亦生活、生活中有数学的新型课堂。但是,在这一回归数学本源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生活与数学的辩证关系理解不到位,运用不到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分追求生活的现象,把数学的生活化变成了“生活+新知”“生活+习题”的简单组合。
本案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认识方向,出示了一幅美丽的自己学校的校园图。显然,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的问题又勾起了他们很多的玩耍经历,于是兴趣高涨起来。但是,画面本身的“诱惑”让学生的认识久久停留在生活经历中,难于进入本课所要进行的数学教学的正题,导致生活与数学顾此而失彼。本课中,老师不妨可以提提孩子们熟悉的问题:早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说一说,指一指。晚上,从哪个方向落下?指一指,比一比。学生自然感悟到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再走一走加深印象。然后过渡到南北方向的认识上。这样,学生脑中原有的生活经验带来的方向意识逐渐清晰起来。
问题透视:数学问题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来源于外部——实际生活;另一种来源于内部——数学本身。来源于外部的问题不妨从实际生活引入,而来源于内部的问题需要通过探索实践讨论等方式解决。也就是说,数学问题不是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的,即使可以,也应找准生活原型,使生活与数学有效连结。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呢?
1.关注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更要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即使是数学生活化,也要关注数学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如:在学习“认识位置”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述: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谁的前面(或后面)是谁,使学生在使用数学语言交流时感悟到位置的相对性。
2.关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学习不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表面,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实现数学化的过程。
3.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数学因同时兼有应用和心智训练的功能,因而它不仅仅是知识,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它更关注思想方法。在生活中提炼数学或用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是否体现“数学味”,还应看是否通过这样的学习感悟或获取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效”字当先,领悟课改真谛,减少虚假的教学行为和华丽的表象,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性和真实,少一些表象多一些本质和简约,为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开辟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