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神奇的纸条

“神奇”的纸条

黄沛霞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论及班级授课制的好处时曾说过,“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一个人的心灵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人的记忆也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记忆。”课堂讨论正是促进这种交流激励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何才能加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优生和学困生、同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思想碰撞,沟通和理解,促使学困生和学优生都能在讨论中得到更多的“花粉”,结出“双赢”的果子呢?我在班上引入了“神奇”的纸条的概念:“这张纸条虽然普通,可是它却很神奇,它会带给我们意料不到的收获。”

1、闪光的“思想”。

在班级讨论中,经常有孩子举手站起来,却又面红耳赤,不知所云,这可能是由于缺乏思考的时间,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过于激动。而学困生在别人发言时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不认真听,不认真想,也不参与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又经常会发现只有几个学优生把持着讨论,而学困生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还在说别的事情。我就想用写纸条的方式来试着改变。

我请每个人都准备一张纸条,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写在纸条上在合作小组中讨论交流。首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其次,我对他们说:“我们玩的是传纸条的游戏,这张“神奇”的纸条上写的是你最闪光的思想,让别人跟你一起分享,你还可以和别人讨论你的想法,多有意思啊!”果然,这种形式让大家乐此不疲,很多孩子边写边笑。每个学生写完自己的观点,就把它就把它传给下一个学生,传阅时,在别人的纸条上再写上自己的感想或评价,一个一个往下传,最后还传到主人的手里。一张纸条上就有了好几个学生好几轮的思考和想法,于是这些思想就真的闪闪发光起来。最后再全班交流,每一个组员的表现就关系着大组的竞争胜利。我在和孩子们上一堂课外阅读课《犟龟》时,设计了一次这样的讨论:

(乌龟陶陶要去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开始被蜘蛛嘲笑,走错了方向,后来又听说婚礼取消了,他都坚持往前爬。现在乌鸦告诉他狮王去世了。)

师:乌龟陶陶一路坚持了下来,可是现在连狮王也去世了。陶陶现在要好好想想了,是回家啊?还是继续前进?思考一下,写下自己的理由,再互相讨论。

(生开始写纸条,也有一边写一边窃窃私语的。)

生1拿着纸条说:我本来想放弃的,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没法参加婚礼了,就回家吧。可是现在,我觉得我还是坚持下去吧,因为我们这组的同学都说得很有道理,虽然婚礼取消了,但是我可以证明自己,这也是不错的。

师读纸条:我来读读你们闪光的思想吧。A、我想回家了,放弃算了。B、我想继续前进,你前面经历了那么多困难都坚持了下来,现在放弃不是半途而废吗?C、我也继续前进,我觉得Z说得对,现在婚礼已经不是我的目标了。我只想欣赏沿途的风景,挑战自我。D、我也觉得这是超越自我,了不起,我跟你们一起继续前进。

讨论通过“神奇”的纸条促进了每个人自己的思考,和对别人思想的分析。想法写在纸条上,不仅有了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梳理了思绪,激发了感悟,让学优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困生也能主动去思索,有时间得出自己的答案。因为传纸条时要评价别人的想法,所以学困生就能积极地阅读或询问别人的想法,提高了参与度;学困生的不同角度的想法同时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考,随着这样的交替评价,思维就逐渐引向深入。这种形式虽然没有了讨论时七嘴八舌的热闹,却在安静中发挥学优生的辐射作用,让他们的思考影响学困生,让不善于倾听和思考的学困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并在讨论中得到生命的拔节。让其他学生通过主动接受别人的观点来促进自己的思考,自由交流言说自己的理解,并力争更清楚地表露思想,更精确地表达概念,最终也拥有了“闪光的思想”。

同时,一堂课的45分钟,时间有限。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讨论还是要畅所欲言,淋漓尽致。对那些不必要的流于形式的讨论坚定地舍去,让每一次课堂讨论成为互助式的“共赢“之旅。

2、神秘的“信件”。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初级的社会交往,这种社会交往从儿童自己的观点同其他儿童的观点较少协调或合作的状态过渡到使儿童间的观点彼此协调以及儿童间的动作和交往相互协作的状态。”这种生生交往满足了儿童对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为儿童提供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获得了一种归属感。而一些学困生却由于学习状态不理想、学习能力欠缺而在课堂讨论中被别的同学排斥或忽视,无法融入整个群体,这就造成他们消极的态度、缺乏讨论热情。

于是,我和孩子们玩“神秘的信件”游戏。规则是每个人都要偷偷地给不同的同伴写纸条,这些都是神秘的“信件”,不能让他知道信是谁写的。“信件”上要真心地表达你对他在课堂讨论或其他活动中表现的赞许;你发现的他的优点、她的与众不同处;你对她的安慰;你想对他说的鼓励的话等。这样,孩子们或多或少都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优点,开始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同伴,重视每一个朋友,包括那些学困生。同时学困生也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感受到了同伴对自己的肯定,也在班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为课堂讨论提供了和谐的心理环境支持。

3、奇妙的“放大镜”。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也开始给孩子们写“神奇的纸条”,我把他们的出色表现一一列在纸条上,有时三两天发一次,有时一两周发一次,有时我偷偷地塞给孩子,有时还大声地在班上宣读。这些纸条就像放大镜一般放大了孩子们的优点和进步。而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学困生当然也就在这放大镜下开始慢慢变化、和我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