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打开阅读之门

朱永新教授在其《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曾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广泛读书,只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学生读什么?怎么读?何时读?读的效果又如何?这些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时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送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金钥匙,让他们打开阅读之门,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蜜蜂要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蜜来,读书更是这样,博采众长才能获得全面均衡的知识养分。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读好书,读健康的书,读有益的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学生的读物要充分体现一个“博”字,只有灵活、时尚、自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才能激起他们蓬勃的阅读欲望。

“读书得法,潜力巨大。”读书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真正做到积累、内化。

1.精读法。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精读要做到认真、仔细,要眼到、口到、心到、笔到,理解内化,理解欣赏。让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积累,如何把书中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

2.略读法。

略读的目的是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思考人物形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主干,遇到生字新词,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则可跳过不读,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多耗时间。

3.引读法。

通过问题设计,把学生从仅关注情节的浏览引往深层阅读,从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和修辞、文体上感受,讨论辩说,通过收集信息、沟通、聆听、思考、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学会提炼、概括。

吕叔湘先生说过:“凡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送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金钥匙,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知识的渊博,体会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