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 我做主
李红霞
站在讲台上,看着组长忙碌地穿梭于座位间分发试卷的身影,听者耳边传来的叽叽喳喳的喧闹声,心中颇感无奈。虽说评估测试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但至少能从中反馈到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尽管每次我都要进行详细的试卷分析,及时组织家校联系,可是试卷上依然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粗心,还有马虎的字迹,连“0”和“6”都写得分不清了。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看来,又得找个别家长“好好聊聊”了。
旁边几个声音在小声的嘟喃着:“这次又考得不理想,要是老师联系家长的话,准又挨揍了。哎!”我的内心一颤,孩子们的心也这般无奈。看来每次联系家长对提高学习成绩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已成为孩子强大的内心压力了,有的都压麻木了。看来得从孩子自身入手。
瞬时间,我取消了原先的计划,转身在黑板上写道:为自己做主。教室里一下安静起来,孩子们都用疑惑的眼神注视着我。我微笑着说;“从今天起,考试以后不用签名,不搞家校联系。”教室里一下欢呼起来。我顿了顿,又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解放军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工人的责任是做工……而我们学生的责任是学习。我们要对自己的责任负责,依赖别人是不行的。只有时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总结,认识优点与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孩子们聚精会神得听着,神情也跟着严肃起来。接着,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这次考试我得了()分,是因为 。满意答题第 题,高明之处是 。不满意答题第 题,错误原因 。该自己的建议 。努力的目标 。然后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想。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自己太自信,没有好好的检查;有的说自己书写速度慢,没来得及细查;还有地说平时自己不独立作业,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结束时,我问大家:“你们对自己的要求能做到吗?”“能做到!”教室里回响着坚定的声音。一场“批斗会”变成了一场“思想讨论会”。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鼓励学生把考试当作学习过程,重视过程与方法,及时提醒他们进行自我总结:今天我努力了吗?今天我进步了吗?我惊喜地发现:原本马虎的作业本上出现了公整的字迹,易犯的粗心明显减少,老要我催作业的学生没有了。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饿极了的鸡,如果你抓着它的脖子硬是让它吃米,它会使劲挣扎着后退,哪怕再饿也不愿吃。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学生,如果过分的借助家庭、学校的外在因素形成他们学习的强大压力,那么他们慢慢也会变成“饿了但不愿吃米的鸡”,逐渐产生“家长、老师要我学”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家长、教师都处于疲乏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有些孩子更是产生很强的依赖性,非要家长看着才做作业。只有“我想学”“我要学”“学习是自己的事”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知道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应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最了解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审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才会激励自己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去实现目标。
面对考试,我们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可以考的,一部分能力也可以考,但给情感打分却不可能。从学生的剖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个体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付出了勤奋和努力,克服了困难,战胜了自我,获得了进步(也许很微小);但有些孩子却不费吹灰之力得了高分。虽然后者智力上、知识基础上胜任一筹,但前者的所得更难能可贵,付出的情感更丰富,更值得我们给予激励。因此,我们切不可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代号,并以此来甄别,而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纵向比较,重视学习的体验和进步。
教育的目的是为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让学生为自己做主,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淡化分数,激发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形成自律的学习者,时时思考自己的经历,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效果承担责任,查找不足和缺憾,激励自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