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功在课前

功在课前

教学案情

在本学期的语文课教学中,有这样一课的教学片段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片段一

课文《快乐的节日》第三自然段开头是这样描述的:感谢你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健康地成长。

为引出这一段的教学,我想施展抛砖引玉的体温功能,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用启发性的目光充满期待地望着孩子们,预期亲切):孩子们,谁是你们最想感谢的人?为什么?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后一只只小手迟疑地举起)

师(笑眯眯地指名回答)

生:我最想感谢的是我妈妈,因为她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

师(点点头,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孩子):他是一个感恩的孩子,你们呢?

生:我最想感谢的是清洁工,她美化了我们生活的城市。

师(心里暗暗着急,好象岔远了。但仍满面笑容):你很善于留心生活。有不同的声音吗?

生:我最想感谢解放军,因为他们保家卫国,让我们平安地生活。

师(暗叫不好,看来刚才的评价语起了诱导作用,越说越远了。只好喊班里最善解人意的孩子,希望她能把答案引回课文,结束这越飘越远的思绪)

生:我最想感谢建筑工人,为我们建出了可爱的家、美丽的学校,还有纺织工人……

师(脸上挂不住了,沉下脸来用了最蹩脚的办法):咱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课文里的小朋友最想感谢的是谁。

诊断分析

上述教学片段,我在课后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我在课前进行那样的教学设计初衷只有一个:浓墨重彩地引出我要讲解的那部分内容。但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互动过程,我这一边的进程按照我的预设丝毫不差地如期进行,学生那边的对应互动却远远地滑出了我预设的轨道。只有我还一相情愿地执守着最初的思路。

我觉得这个教学片段失败的根源在于备课时没有充分地联系实际备学生,只是想当然地按课文的思路往下备,根本没有提前做好可能会有的各种课前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又仅仅是像执行一项任务似的在背教案,没有加进灵动的生成资源。比如片段中,觉得既然要学《快乐的节日》,既然课文中是“感谢亲爱的祖国”,就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也理所当然会把答案往“祖国”上靠,却忽略了二年级孩子的生活实际。孩子的思维一定是停留在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信息上,亲切可感,如妈妈、工人等等;而“祖国”相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宏观的抽象模糊的大概念。于是千呼万唤也没唤出预设中的“祖国”。

反复斟酌后,我觉得片段一中的课堂设计修改一下,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先提问: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大家多开心啊!是谁给了我们今天这幸福的生活?

可能会有孩子说:“是爸爸妈妈。”这时要趁机引导:“你爸爸妈妈用勤劳的双手为你创造了幸福的生活,但那只是属于你的美好生活。那么,范围更大一点,是谁给了咱们所有孩子幸福的生活?”

这时,孩子的回答就会被引向“祖国”,此时的课堂就不会乱作一团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