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质的数学课堂需要情境的参与,但情境的应用似乎要立足现实,还原数学。
弃“构思过度”: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而我们想传达给学生的数学知识、精神、文化,本来也很简单。数学源于生活,所以许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有些老师为了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浓墨重彩的把生活情境搬入课堂。这样的“丰富”、“热闹”淹没了原本的数学知识。我们要学会筛选情境,提炼精华,选取最能为数学服务的片段,巧妙地用简单的情景凸显数学的本质。
重“点睛之笔”:德莫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恰到好处的情境渲染正像一根火柴,既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又可以还原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的开始处,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小朋友 和 老师分别坐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平衡”。紧接着以天平称物作为问题情境,由天平的平衡引出数量之间的等式,其实也是建构方程的核心。所有的情境既为激趣,又为教学内容服务。
举“应用之帜”: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还是应用于生活。我们不能让孩子学了数学不知道有什么用,怎么用。所以,在课堂上多创设一些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既贴近生活,又运用数学。孩子们也会在这样一些情境中悟出数学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