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学生参与而精彩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讲解很到位,学生似乎听讲也很认真,但教学反馈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什么缘故?原因很多,我想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生没有能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它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别人无法代替。
因此,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建构的过程。
基于上述两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参与至关重要,数学课堂往往因学生的参与而精彩。
一、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
营造氛围。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非常重要。小学生天性活泼、情感纯真,因此良好氛围的营造更显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赢得孩子对老师的亲近感、信任感,应力求教态亲切、语言温和、方法巧妙,综合各种有利因素,造就一种支持型、保护型的教与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尊能得到呵护,心灵能得到舒展,从心底产生敢于参与的心理倾向。
趣味引领。小学的孩子对万事万物都充满新奇,而数学又恰恰是情趣横溢的学科,教学中如能挖掘出教材中或与教材密切关的趣味性强的东西,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马上就会显现出来。如为了引导孩子对数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被誉为“黄金之数”、“神圣之比”、“宇宙美神”的“0.618”搬出来。据研究,爱神维纳斯的下肢与整个身高之比为0.618,报幕员报幕所站最佳位置也是舞台宽度的0.618处;当气温为23度时,人的身心感到最舒服,此时气温与人体体温(37度)的比也正好是0.618。
竞争催生。一个著名特级教师说:“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为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竞赛,国外也叫竞争,小学数学课堂里的竞争,诸如记公式比赛、解题速度比赛、解题方法个数比赛等等,往往就像做游戏。实践表明,孩子们很喜欢这些方式。
二、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
动脑机会。对数学老师而言,问题提出后,把握好学生思考时间是一项颇有考究的技术。时间短了,基础较差的孩子还没有想进去,容易挫伤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合理而又充裕的思考时间。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有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2/9的分子加上4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坡度较大。问题提出后有几名学生举手欲答,这位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等大多数学生举手后,老师才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相继说出:因为分子加上4后,扩大了3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扩大3倍,9的3倍是27,所以分母应加18。如不提供思考的机会,学生的参与面肯定会大大缩小。
动口机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课堂也要创设动口机会,以语言参与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独立小声地说、同座互相练习着说、小组交流着说,也可让学生在边看边听中说、在操作中说、在质疑中说、在究理中说,也可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步骤、计算的过程和依据、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等等。
动手机会。小学生天性好动,运用动手的策略传授新知识,学生不仅接受快,而且不容易忘记。有位老师在讲授“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动手操作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大小没变,只是形状变了,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体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这位老师又让学生重新摆放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又发现了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求体积的方法。
三、优化学生参与的过程
明确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个体追求的目标。目标的明确有这样几个作用。首先把学生放到课堂学习的主体位置,目标是你的目标,学习是你自己的学习,你想达到目标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学习中来,目标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助推器。其次,目标是个方向,有了方向能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能提升课堂节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指导学法。学生的课堂参与,不是胡乱地参与,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渗透。如同样是“参与着说”,就有一个如何说得更好的问题。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的区别,怎样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概念的含义、概括数学问题。如同样是“动手式参与”,就有一个动手角度的问题。有一位老师在讲解“梯形的面积”时,从“迁移”的角度引导孩子动手,效果不错。他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能否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兴味盎然,因为他们的“动手”有了“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个性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因材施教。解决好“吃得了”和“吃得饱”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都有所得!
总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教学境界,值得每个老师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