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的心渐渐疲惫,对工作没有了以往的热情和激情。有的时候发现自己越来越愚蠢,在课堂上不再游刃有余,谈笑风生,不再拥有以往的魅力。有的时候甚至有些气急败坏,乃至于非常绝望,绝望到想要逃离这些改不完的作业,不听话的学生,这些让我渐渐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理想的东西。一种信仰缺失的感觉。
静下来的时候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我现在感受不到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感受不到教育的乐趣?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岁月的老去,生活重心的转移?还是因为繁琐的工作,因为应试的压力?
想要救赎自己,却不知真正的病因在哪里。
那次听严清主任的讲座“以生命的名义关注课堂——兼谈教师的文化性生存”,他无意间提到李吉林的一句话“有爱才有智慧。”如醍醐灌顶般顿悟。
是的, 李吉林 老师用她的一生热爱着这份事业,热爱着这些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看日出,找水牛,采野花……有爱,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会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探寻教育的真谛。有爱,我们才能善待教育中的一切,并由此生发出教育的智慧。
那么,这些日子以来,我的心真正地在关注着孩子吗?我的爱全部都给了孩子吗?
没有。
所以没有智慧。
没有了爱,干枯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眼里只有淘气只有喧闹只有错题,我看不到孩子们无邪的眼睛,天真的笑脸,听不到他们的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
今天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这段日子,带着反省批判的眼光,甚至从我每年带实习生的状况上也看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一年的实习生都是同样的年轻,同样的朝气蓬勃,同样的激情满怀,同样的虚心好学,然而我,却嗅出自己离这些激情这些朝气越来越远的气息。
依然清晰记得自己带的第一批实习生,每天我们一起备课研课,课后因为孩子的淘气而苦恼,因为孩子的乖巧而兴奋,我们每天都能在课堂中带给孩子们惊喜,我们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反思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我们真的把整颗心都浸到了教学中去。我一直相信,那批实习生在实习中一定收获了很多,至少是对教育的理想和热情。
后来带的几个实 习 老师,她们将要面临严峻的笔试和面试,她们肩负着沉重的担子来面对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孩子。我的心,同样沉重。备课的时候,我在想,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这样处理?评阅备课卷的考官是否会认同?上示范课的时候,我一板一眼,中规中矩,找不到可以让心飞翔的灵动感觉。评课的时候,我生怕自己的一家之言会让她们偏离轨道,不能被大众接受……我发现我们都战战兢兢地教着,学着,过着——在考试的阴影下。
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我的心是不自由的,它被语法束缚着,被分数充斥着,变得沉甸甸,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样的我是功利的。我举着爱的旗帜急躁着,却不知,那根本只是以爱的名义扼杀着。
想起了《勇敢的心》中华莱士的叔叔那句:Your heart is free!,从此在华莱士的心里种下了那颗追求自由的种子,才有华莱士躺在行刑架上,备受折磨之后喊出的那句响彻云霄震撼你我的“Freedom——!”
还有《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那个有点秃顶,胖胖的 马修 老师,一个自诩失败的代课音 乐 老师,他用一颗热爱音乐追求自由的心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窗户。当音乐响起,当孩子们在 马修 老师的指挥下开始放声歌唱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所有的一切便全不一样了。那些音符就好像是一面无比干净的镜子,孩子们在音乐中望着自己,望着心灵,自由快乐便这样诞生了。
也正如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爬出五百码长的污水管当晚那场明亮的雷雨,它像《勇敢的心》里华莱士最后那声“Freedom——!”一样振聋发聩。这是一颗即使身陷牢狱,但仍向往自由的心。这是一场关于笼中鸟如何胸怀自由并最终飞往自由的梦。是的,自由。比如安迪脸上挂着奇异的微笑请大家喝酒,比如安迪多年锲而不舍一手建起全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比如安迪不计后果地让高亢的女声穿透云遮雾掩的层层封锁响彻云端,都是对自由的由衷礼赞。
任何的艺术都是与人的心灵相通的。电影,或者教育,都是人的灵魂铸就的爱的诗篇。所以,要让心灵自由,要永远心怀自由。只有用一颗自由的心去爱,才会生出智慧。当我们在放牛班孩子们仿若天籁一般的合唱声中温暖得近乎落泪时我们会发现,爱,会让野孩子成为发光的天使。
用一颗自由之心去爱,会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发现天使的光彩,就会满怀喜悦满心欢喜地在每天清晨的阳光中踏进校园步入教室走近孩子,才会领悟到“一花一世界,一生一天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