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遭遇非理性开发的现实原因
语文的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教材所进行的教学化处理,既包括对现有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义也是指教师要对教材做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
但是,长期以来,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就致使语文教学中,不但有些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产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把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只有内容的理解没有语言的品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意忘“言”;比如,由于对“超越教材”的片面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目标不明、作用不大的拓展延伸,产生了非语文与泛语文的弊端等等。具体而言,出现了开头所描述的三个镜头。
上述奇怪现象,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正是教学内容在教师视界里的的模糊吗?他们不知道该篇课文在课程体系中“一般应该教什么”。那是不是教师在备课时,不够深入呢?
王荣生 教授曾对语 文 老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作了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语文教师的备课负担过重,他们备课的精力主要花在:(1)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课文;(2)“揣摩”教材编撰者的“意图”(即“思考与练习”题;(3)“想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从本应关注的“实际需要教什么”“最好怎么教”,被迫退回到“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