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孩子课堂表达的热情(三)
三、让学生乐于表达。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产生积极表达的热情。
其次,允许学生课堂上的“插嘴”。在我们 许多 老师的课堂中,老师讲课学生不能出声,更不许插嘴,老师问什么才能答什么。课堂上除少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挥棒下说上几句,更多的学生则是做漠无表情的听众。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表达的自由,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时间久了,学生也就变得不爱表达,不善表达了。其实,课上插话的学生往往都是处在认真听、积极想的过程中,他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而灵感是不遵守时间的,它偶然触发、像萤火虫一样跳跃而出,又像流星那样倏忽即逝,因而,我们应适时抓住学生灵感的火花,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表达真情实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兴趣高涨,他们才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才会逐渐养成乐于表达的好习惯。
最后,满足孩子积极表达的欲望。在低年级的课堂常常会出现小手如林的喜人局面,伴随着双双小手的甚至还有张张涨红了的小脸和此起彼伏的“我!”“我!”“我!”。面对如此热情的学生,常常让我不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可是,课堂时间有限,常常不能也不可能让所有举手的孩子如愿。面对张张失望的小脸,听到偶尔冒出的一声叹息,我曾一度觉得十分为难,也许孩子们表达的热情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失望中被冷却的。怎样既满足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又能收放自如的控制课堂的节奏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一句“把你的不同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同组的小朋友、好朋友等)听一听吧”就能轻松解决。在课堂上当我发现几个学生回答以后,许多小手依然高举,我就会轻轻说出这句话,于是孩子们便会兴致盎然的和自己的同桌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同桌的孩子们也会十分快乐的分享同伴的智慧,极其认真地指出同伴的疏漏。在一片沸腾之后,满足了表达欲的孩子们马上又会以饱满的状态投入下面的学习。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