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估算的落实

如何将估算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估算意识,培养自觉性估算。

1、利用教材,强化估算。

教材中出现的估算练习坚持要估,估算常态化,结合计算经常估算。教师首先要有估算意识,如果老师不重视,觉得估算是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就算讲解也是一言带过,那么孩子自然是不会引起重视的。在比较大小35+30○58+20时,通过估算两个算式分别是几十多直接比较。再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有的孩子容易忘记进位:57+8=55。我引导孩子估一估,第一个加数已经是57,加上8后和是55的话,和怎么会越变越小了呢?个位上7+8满10要向十位进一,所以可以估算出57+8结果应该是六十多。

如果把估算作为一种检验的方式,我觉得应该更侧重于应用题的估算。计算题哪怕得数在估算范围之内仍不能保证正确,要保证正确必须用精确计算来验证。而采用估算的方法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结果,可以提高应用题的解答正确性,当最后的结果出现“汽车每小时行驶6千米”、“苹果树有35.8棵(求平均数除外)”等语句时,就会引起学生注意从而进行检查、纠正错误。

2、抓住每个细节来培养估算意识。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增加生活中估算问题。

都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我们的孩子往往不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学习了百以内的数后,我让孩子抓一把蚕豆,数一数是多少,然后再抓一把花生,先估一估是多少,孩子说我抓一把蚕豆是5粒,因为一粒花生比一粒蚕豆小,我抓一把花生要比蚕豆多,可能有10粒。我让孩子再抓一把黄豆,也先估一估是多少。有孩子说一粒黄豆比一粒花生小,我抓一把黄豆可能是20粒。有孩子说一粒黄豆比一粒蚕豆小得多,我抓一把蚕豆6粒,那么我一把黄豆大约有30粒。在这抓豆子的活动中,我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体会到估算。

(二)、掌握估算方法,优化估算策略。

1、估算是一种智力技能。技能是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是技能就存在方法,我们提倡方法多样化。比如估算124×9,可以用凑整法:124×10=1240;也可以根据规律进行估算:125×8=1000。

估算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基本的估算方法并不难,但掌握和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却不易,因为它需要遇到实际问题根据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第一小组的5个女生身高分别是:145CM、135CM、152CM、155CM、148CM,估计这个小组女生的平均身高。首先平均数是在最小值135CM和最大值155CM之间,估算时我们可以取这两个数的中间值145CM,但因为5人中的多数人是在145CM以上,那么在估算时适当地往大估一估,可能要比145CM更符合实际情况。

2、有人反对方法优化,其实优化与多样化不矛盾。优化不等于最优,最优是独自存在,优化不排除共同存在。每个孩子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就意味着差异性,认识到差异性就要尊重它。差异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孩子建构知识的过程往往是带有自己的个人化理解,通过优化,达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目的。有的孩子在其他孩子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

(三)、关注估算结果,重视估算评价。

我们应避免“比比谁估得准”之类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无形中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因为运用方法不同,估算误差又客观存在,这必然造成估算结果不唯一,所以怎么可能谁估得准呢?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新课程评价提倡总结性评价约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多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估算过程中只要算法简约,算理合情,这样的估算方法就是值得老师正确评价的。

估算是线条型的,它简洁、流畅,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渗透估算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分析推理能力、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都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起可利用的估算资源,加强估算的指导,达到以“算”促进“估”,以“估”验证“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