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进展缓慢,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究底,还是一个教育评价的导向问题。尽管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在这方面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然而在基层的具体执行上则多有“买椟换珠”的作假现象,以素质教育的“新瓶”装应试教育的“旧酒”。尽管取消了初考,但巧立名目的考试,考分依然是事实上存在的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唯一依据。评价的导向功能,使评价必然成为教育教学何去何从的“牛鼻子”。因此,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清除评价中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也就抓住了关键性的突破口。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取消了初考,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初中就读,这为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然而,美其名曰“小学素质教育目标教学检测”的阶段小考,则比原先的单元测验还要频繁,几乎周周都有考试。由县教研室统一制卷、试题内容及题型与原来的单元测验并无甚区别,一些新修订的大纲已规定不考的内容仍在考卷中。计分也“明码标价”为百分法,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小数点后的“精确分”。
初考取消了,然而代之以毕业考试与初考并无多大区别,同样还是统一保密命题、制卷,统一时间开考,在乡镇甚至是片范围内“调防”监考,片上派员督考,组织封闭性阅卷、登分,计算均分率、合格率、优分率、低分率,一一列表公布。
近年来一些名牌完中为优化各自生源,又纷纷办起了附属的“民办初中”,对小学毕业考试高分学生免或减收入学费用,困难生尚有助学金优惠等承诺,进一步加剧了某些小学毕业考试竞争的神秘化和激烈化。在限制名额末位临界线前一名和后一名考分仅差0.01分,经费负担悬殊竟达上万元!
上述的“阶段教学目标检测”、“小学毕业考试”,几乎都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然而在操作上和客观后果上却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巢穴。尽管这些考试已无淘汰功能,但负面的导向功能却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是班班、校校以及地区之间考场见高低,考分论成败的事实上的评价导致片面追分的激励竞争。于是重分轻能,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加重课业负担,也随之巧立名目,新瓶装旧酒,有增无减。
其次是考试内容的僵化陈旧,导致教师的教学紧随其道,昧着良心,克制欲望,不敢“离经叛道”改革创新。循着旧套路,高消耗低效率辛辛苦苦浪费着自己的精力、学生的时光。
眼下如果还说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实在是有点冤屈了。时至今日,即使乡村小学教师,在现代这样的信息化社会中,对素质教育大多都早有认同,并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良好实践环境。可是却往往处在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大力宣传,反复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则仍然以单一的考试、考分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弄得教师只好为保学生考分而不顾或略带其余。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关键的关键还是改革教育评价,克服评价中“新瓶装旧酒”的作假现象。要转变的倒不是基层校长及教师们的观念,而是某些地方教育教学决策者、管理者的观念。
素质教育当然少不了文化基础教育这一素质基础,也少不了必要的考试。问题该如何处理文化基础教育同其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必要的考试,发挥考试的质量监控与激励导向的功能。抓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及其研究部门,若能真心抓好这方面的研究与管理,真正为教师松绑,为学生们“减负”,素质教育才能有长足的突破。
笔者作为一个村小教师不揣浅陋,冒昧提出如下建议,谨供主事者们参考。
1、摒弃片面的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教育质量观,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变单一的终端(含阶段终端)的卷面考试检测为全过程的综合性督导评估。重在督促指导,考核评估应包括全面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
2、教学管理及教研部门对小学应下放“考权”,把命题制卷、组织考试、统计考分的功夫省出来,用于研究、指导教学(含考试)改革,把主要精力花在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上。尤其是要使重分轻能的学校、教师在考试、评估中原形毕露,吃亏知悔。
3、加强素质教育的“去伪”、“打假”力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需克服某种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要诚心实意地为学生终生、为社会未来的发展需求着想,不搞、禁搞形式上、名义上的素质教育,对一切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的作假行为要严肃查处。要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教师能获得应有的认可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