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虔诚的汉字溯源:还原文化的全息性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应该引领学生在人类的文化的浸润中,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宏气势与美丽姿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不能挖掘出汉字构成的文化特征和意蕴,只将其作为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那么汉语丰盈的文化内涵、灵动的文化精神就会在语文教学中枯萎、流失。因此,识字教学应该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意义世界,而且将汉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精神给学生展现得越清楚,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越容易感受到汉字——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

1.寻根溯源策略:回到图画世界

唐兰 先生曾有这样的说明:“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中国汉字中象形字约有二百多个,并且其大多为独体字。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

如在教学“口、耳、目、日、月、火”等字时,一位教师分别出示了口、耳、目、日、月、火的汉字、古字和图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和古字的联系,并把其配成对,一下子激发起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伙伴间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孩子津津有味地看、兴致勃勃的找的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事物,观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义。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森”字时,教师先出示了“山坡上、山坡下到处都是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地方,观察山上都是树,左边都是树,右边也都是树,到处都是树,边观察边书写,最后在感受森林的同时,认识了“森”。枯燥的汉字也由此成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张张鲜活的场景。

上述两位教师运用了“溯源”、“对照”的方法,给学生大量、系统的直观刺激,使其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如此教学,绝对不是干巴巴地死记一笔一画,而是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和创造,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祖先创字之巧妙。这种乐趣已经不仅仅是图画、游戏的形式上的肤浅趣味,而是融入思维、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

2.析形索义策略:重拾说文解字

我们且看 干国祥 老师在教学“截”字的过程:

他先在黑板上写出那“土戈”合成的外框。填上“木”字,学生都认识,栽,栽种,与“木”有关;填上“衣”,“裁”,裁剪,与“衣”有关;填上“车”,“载”运载,与“车”有关。再在里面填上“隹”,学生不认识——认得“截”不认识“隹”。这个时候,就显现出 干 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告诉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住”字多一横,其实我们早就认识这个字了,在“鹤”“雁”这些字里,“隹”字读“zhuī”,意思是短尾巴的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是鸟,一个是短。 “一截”表示不长,“截断”表示将长的东西截成短的。紧接着 干 老师又进行了“链接”,他说:“这只短尾巴的鸟还飞进了课文的另外一个字里,把它找出来。于是学生雀跃地找到了“雀跃”中的“雀”。 干 老师问,“‘雀’字上面是什么?学生说是“少”。那下面是——?学生不能回答了。一会儿,就有学生醒悟过来,认为上面是个“小”,下面是“隹”。“雀”的意思出来了:小的短尾巴鸟。

最 后干 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不需要维持纪律,不需要用星星与小红花作为诱饵,甚至没有可以让他们放松的游戏,整整一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高度集中。这也就是我经常提到的,教学必须‘展现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

3.排列组合策略:组建联合编队

汉字的构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识字教学可以遵循汉字构形原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并提高识字能力。

如教学“祭”字。“祭”的上部是“手拿鲜肉”,其中下面的“示”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很像我国上古人所崇拜的“灵石”,灵石上放置祭品,示于光天化日之下,给鬼神看并享用,所以后引申为“给人看”、“表示”等。所以合起来,“祭”就是“手拿鲜肉举行祭祀之礼,向祖宗、神灵表示自己的心意”。因此,在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关,如“福、祝、祖、祈、祷”等字,如果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他们就不会将“衤”“礻”混淆在一起,也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什么时候该加一点,什么时候又该减一点。

又如教学“慧”字,学生很容易将中间的“彐”写出头。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事、争、康”和“雪、寻、当”这六个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彐”部件的第二笔什么时候出头,什么时候不出头。学生会发现当中间有一“竖(竖钩)”穿过时,“彐”中的一横出头,否则不出头,教师进而指导,这种字形恰恰体现了汉字非常注重结构的匀称和平正,体现了汉字对形体美的追求。经历了这样的教学,学生还会将“慧”“寻”等字写错吗?

教育专家干国祥老师在《擦亮汉字》一文中说:“充满魅力的伟大事物被一层硬壳包裹着,可是老师并没有能够打开硬壳。如果教师他自己打不开,又怎么可能引导学生咬开这硬壳呢。”我想这句话能引起许多人的同感,现在有多少语文老师洞悉汉字学知识呢?我一直深感遗憾的是现在各种培训众多,但从没听说有汉字学这方面的培训,许多教师自己都被蒙蔽在“伟大事物”之外,又怎能打开这“硬壳”呢?当然,作为我们教师,自身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不耻下问,多查查资料,让每一个汉字的教学都浸润在文化的氤氲中,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深深地挚爱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灿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