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证明,由于在“作诗”思路指导下的诗歌教学,过于急功近利想让学生能创作出作品,反而迷失了诗歌教学的宗旨,妨碍了学生深入的领略诗歌的各种美感和对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因此,他们还并不知道诗歌到底是什么,于是“树上乌鸦叫,屋内爸爸吵”就诞生了。
当然,笔者并不全盘否定诗歌教学中那些为孩子们学习“作诗”所做的大胆尝试和花费的心机。但事实上,由于他们的年龄以及文化功底的限制,孩子们还不具备作诗的能力。诗人臧克家说:“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两个大字:抒情。叙事诗也不能忽视这个特点。”华兹华斯则说,“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地溢出的。”的确,诗歌创作是是一个情极所致、水到渠成、自由抒发的过程。因此,诗歌是与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歌德曾经说,没有感情就不会有诗。作者必须要有充分的来自情感或情绪的积累以达到喷发与宣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
而作者要模仿某种诗体或风格进行创作的话,则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为诗歌创作奠定必要的审美情趣,必备的语言修辞等文学基础。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照这两点,我们的小学生几乎是无法同时具备的。在这种基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拽着孩子去作诗,实在无异于“无病呻吟”,反而破坏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美好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