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
通州区实验小学 陆晓琴
一、 怎样理解道德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实践基础,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而形成的。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忽视学生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以德育应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杜威一直主张德育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生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不同的空间,道德表现的模式不一样。如果脱离它产生的生活世界的土壤,将德育程序化,教给学生同一标准,学生当然无法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情形,所以德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构成学生各种道德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从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中体悟,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领略风俗习惯,学习他人经验,使抽象的理念变得丰富。同时生活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土壤,离开生活中的活动和交往,德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如一个学游泳的教师教给他一些游泳的技巧、方法,而如果没有到水中去实践,那他还是不会游泳。所以道德教育要回归学生生活。
学生对书本上的道理明明白白,如要认真学习,要孝敬父母等等。而真正在生活中,他们又偏离了道德认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道德认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空洞苍白的。记得五年级时,一天早晨,我刚到校,一位母亲急冲冲的赶到学校,手里拿着一本书。走到教室门口,冲我笑笑,嘴里自言自语道:“这孩子,记性太差了,早晨急急忙忙上学好,把书都忘家里了。我给他送来了。”这位母亲走到他身边,把书往他手里一塞,笑着说:“这本书很重要吧,没耽误你早晨看吧!看着母亲一边擦不知是汗还是露水,再看到放在桌上的却是一本武打书,我惊呆了。孩子脸顿时通红通红,全班同学被我们的表情都愣住了。我为了不让母亲伤心,让他先离开了,我心酸我流着泪把这件事告诉了全班同学,位同学流泪了。到最后放声痛哭。孩子们流泪了,母亲不认识字,以为这本书对儿子学习很重要,早早赶到学校。对这件事你们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吗?这件事对孩子的教育是深刻的、有效的、持久的。这位学生再也没有看过武打书,学习成绩和其它学生一样都有了一次飞跃,我们只有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才有说服力,可操作性。这种教育效度远超越苍白无力的说教。
陶行之强调生活教育理论化,强调做即学,学即做,生活即教育,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提高道德认识,在生活中锻炼道德意志,在生活中强化道德行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懂得对自己负责,对生活负责。
二、 为什么道德教育要实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建构的统一?
教师的道德价值的引导一般是指教师平时道德教育。如果没有学生自主构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很难在实践活动中协调作用,往往会出现言行不一。
学生自主构建体现在多方面,如道德认识的自主建构,道德意志的自主建构,道德行为的自主建构。而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都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导。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这道德认识,只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生动鲜明的图象将教学内容“活化”,这样才容易被低年级学生接受。教师先把图中的花草树木去掉,只剩下光秃秃的几堆黄土。让学生感到这不美丽,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使得这块土地上美丽而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贴一巾,然后再来比较这两幅画。让学生自主建构获得了感性认识,认识到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从而建构爱护花草树木“这道德认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也就是学生自己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教育,明白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更能自主建构道德认识强化道德行为,实现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对于思想品德书上一些明明白白的在道理,若在课堂上花时间去辩是非,发议论,不仅学生不会感兴趣,老师也难以产生知、情、意、行,融合的愿望和行为。我们能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组织活动,层层开展,环环相扣,在教师的引导步步递进,不断深化,把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容内化到学生的心灵中。如“元旦”快到了班级要举行联欢会,让同学们一起讨论。根据班级实际制订一个活动计划:第二步,讨论联欢节目的内容和参加者,第三步设计联欢会的活动程序。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倾听组织。学生从参与出谋划策,在活动中争当主人翁,深刻体会到集体的事大家商量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人心齐泰山移,同时学会合作。
学生的道德建构做到外动和内动的结合,内动即思,只有在动中思,思中动,内外结合,内动才能“形”的支撑,外也才有“神”的飞跃。我让学生关注我们的校园生活利用课间午休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做个有心人把你每天看到的你认为好的现象记录下来,你认为不如意的现象事情也记录下来。连续记录一周,到了周五主题班会是“校园文明我要说”活到很在意思。学生把自认为好的现象和不良现象一一道来,发现我们的身边还真发生了诸多感人的事。同学们把它送到红领巾广播台在全校播出。这无疑以生动的事例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道德教育,对一些不良现象,学生能提出来,这不正反映了学生已自主建构了一些道德认识,能判断出哪些是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同时矫正了其它有类似不良行为发生的学生道德的认识。然后师生互相交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其中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细心的学生提出学校厕所里的水箱里的水一直不停地流。这样太浪费了,建议学校领导思考这个问题。果然学校后来改成定时冲水装置。刚过一周,学位学生又提出这样还是浪费。上课时和星期天都没人上厕所,到时还是照冲,这还是较浪费的。她建议象家里那样装一个手拉式的冲水装置。每个人都关心卫生,节约用水,看到厕所脏了就拉一拉。这样既节约用水又保证卫生。同学们把建议书投进校长信箱。校长在广播台亲自读了学生们的来信,并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这无疑给全校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教育了自己,也教育了其他同学,完成学生自己建构的一次飞跃。
教师引导学生看、想、议、做,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学生只有自主的参与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的主体需要,更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只有道德教育实现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的统一,我们的道德教育和学生的道德情感认识,道德行为能力才能和谐发展。
三谈谈\在你所教的学科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试举例说明.
德育不仅、通过思想品德课这一主渠道。德育还通过其它各学科的有机渗透。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教育题材也很多。我经常结合具体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在当前建设和今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些应用题的内容也有道德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使学生受到一定的道德教育。
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你知道吗?”的补充阅读材料。有时,我还补充一些中外著名数学家,如华罗庚,祖冲之,陈景润等人的光辉业绩。我还鼓励学生上网或去图书室去收集仇们的事迹、故事,利用班会课交流口味,学习他们自强不息,不怕挫折,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让学生收集这些数学科学家的名言,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为座右铭,时时刻刻勉励自己。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到圆知识时,我有意无意地借题发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到圆周率л时,我先介绍祖冲之的光辉业绩。我们现在从前人留给我们的成果知道,圆周率是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要求得л≈3.14,必须要计算圆内接正192边形的周长,要求得л≈3.1416,必须要计算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周长,要求得在л在3.1415926---3.1415927 之间。同学们想一想,要计算正多少边形的周长?那时没有计算器,只有算盘。祖冲之就是靠算盘和笔算来求得的。这需要多少毅力,不懈的努力和不怕苦的精神。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做几道稍复杂的数学题,你坚持多久?你付出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了吗?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先进的计算器的年代,祖冲之是怎么去做的?把你想象的情境告诉大家。同学们在叙述过程中被祖冲之的科学天才和超人毅力感动了。当我告诉他们祖冲之求得的л的精确程度先于外国人1100多年时,教室里一片惊叹声。从同学们闪闪发光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同学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同时更感觉到了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要靠自己的双手描绘而深感担子的沉重。感到自己平时一遇到难题就退却,一做到复杂计算是靠计算器而感到惭愧,深深体会到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
在教学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题:一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5天可以吸收4.5吨的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1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当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我告诉学生1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等于每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然后我还出示了我课前收集的数据:一亩树林每天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9千克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一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碳4千克,相当于一台杀菌剂制造机,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2吨至60吨。它是一台天然的吸尘器。一亩树林比一亩无林地多蓄水20吨,等于一座地下水池。如果世界上没有森林,地球上7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强60%——80%等等。学生一听都惊讶地感叹,不用说无疑学生受到了一次震撼。我们要保护森林,爱护绿化,保卫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我们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有机渗透一些德育内容,学生会受到深刻的教育,有益的启迪,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