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生成”是伴随着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逐渐被大家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正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原有的课程或课堂形态,构建着新的教学文化形式。的确,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怎样让“生”来得精彩,来得更智慧,我做了以下的思考:
一、要敢于摆脱教案的设计。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一双“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教案团团转,教案成了剧本,课堂则成了演绎剧本的大舞台。它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而对教案作出适当的调整,把教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预案,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随机灵活的调整,这也就是:“把教的方案向学的预案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做出充分的思考及独特的文本解读,有人说:“备在书上的才是真正的备课。”我欣赏这样的备课方式,大胆地放飞自己的思想,边背着教案边上着课,我想那生成将无法实现。
二、要敢于超越文本。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为学生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刚教完的《掌声》这一课中我和学生并没有停留在:掌声给残疾人小英带来什么?我们开始探讨:是什么让同学们在骤然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的确,那便是孩子们的善良及他们心中的爱。超越文本我们又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爱是什么?那便又涉及到生活中除去表达爱的掌声,还有微笑,眼神……
文本的超越对教师的文本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要敢于追求生成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因为“变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我们不仅要捕捉好这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引导追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重视不够,不是放置不顾,就是手忙脚乱,我们似乎得学会冷静地,机智地,快速地追求生成的评价。
四、要敢于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大家都各抒己见,让大家欣赏到各自不同个性的精彩,达到思维的相互沟通,视野的互相融合。学生的回答闪现出他们智慧的火花,我高兴地给予他们充分肯定和表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因感受到成功而喜悦,有的因受到表扬而洋洋得意,也有的因还没回答问题而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关注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就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思考,最后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思维结果,此时即学生的“沸点”所在,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追求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连连!
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诚然,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才会使课堂演绎得更精彩,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展示出“生成”力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