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呈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评价语是语文教学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评价语和隐性评价语,而显性评价语又包括口头评价语和书面评价语。近年来,评价改革被喻为课改的“瓶颈工程”,因此教学评价语备受关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试就如何改进语文教学评价语谈谈拙见。
一、口头评价语应从定势走向生成
口头评价语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高频的、即时的、情境性的评价语,它能灵活地点拨、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一些误区:要么过分强调甄别,丁是丁,卯是卯,只进行是非曲直的判断;要么完全不加甄别,一味表扬,哪怕错了也说“好”;要么形式单一,随时可见“啪啪啪,你真棒”。这些弊端有一个共性,就是在认识上产生了思维与心理的定势,在行为上形成了操作方法的固化。这种定势的、固化的口头评价语,会导致教学失去变化与生成、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而教学及教学评价语的生成性、动态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因此,口头评价语应从定势走向生成。
怎样才能有效地生成呢?首先,要注重预设。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教师在平时积累、储备一些常用评价语,特别是在新理念下的一些启迪性、赏识性、激励性、反思性评价语是必要的,以便作“有米之炊”;在评价前对学生读书答问的情况作些猜想和预测,对如何评价作些设想与模拟也是必要的,以便实施从容而有效的评价。其次,要注意培育教学机智。生成需要有教学机智,教学机智能产生有效的生成。教学的不确定性和学生的多变性以及口头评价语的即时性和随机性,决定了教师要随时根据教学境况的不同作出不同的教学评价。因而教师能够科学、艺术地运用口头评价语,关键取决于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的培育,除积累教学经验、训练应变力以外,重要的是倾听课堂,关注学生。要听懂学生的语言,看懂学生的表情,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教师正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对自己评价什么、何时评价、如何评价作出即时的应变决策,以实现口头评价语真正走向动态生成。
三、隐性评价语应从生硬走向和谐
隐性评价语主要指评价者的体态评价语、特殊情境和特殊符号评价语。如,示意学生的眼神;表扬学生时竖拇指、摸头、拍肩甚至吻额;表示不满意时的皱眉、摇头;对学生做“画勾”的动作,打“×”及“OK”的手势;课件中卡通人物的“笑脸”与“哭脸”。隐性评价语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看其形、观其境,就明其义。
隐性评价语应走出生硬、做作、作秀的误区,使其与教学中的其他因素和谐相生。与教学内容相和谐,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情境语的设置、肢体语的运用都要肃穆、庄重;与教师个性特征相和谐,如,内向型教师的隐性评价语不宜过度张扬,否则就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和谐,如,面对低年级学生应注重情趣化,面对高年级学生应多点理性化;与教学时机相和谐,即隐性评价语的运用应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