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鲜为人知的公开
教育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公开课,一种令人神往的课堂越来越多,这种教学活动已对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从开展这种活动以来,一些公开课却成了只能供观赏而不可应用的样品。曾在《中小学教材》中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某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准备了很长时间,排练了许多次。师生配合默契,问题对答如流。可是就在渐入佳境之际,一学生腹痛如绞,即举手请求方便。教师不解其意,该生忍熬不过,猝然相告:“老师,我已经把答案告诉同桌,待会儿让他代我回答。”一语即出,四座哗然,教师大窘。读罢此文,引起我的反思。这样的公开课费力不少,收效甚微,几乎走进了死胡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 虚的有价值
大小公开课给初教者的感觉一个字“虚”,众多公开课中老师与学生的配合天衣无缝。一堂公开课,台上教者刻苦排练,想得滴水不漏,台下学生熟记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教师的教案成了演绎的“剧本”,课堂上热热闹闹,顺顺当当,实际上弄虚作假,华而不实,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许换一个优秀的表演者效果亦如此,追其原因我认为有三:(1)代表学校名声,不能丢掉脸面。于是认认真真做好准备,处心积虑搞花样。(2)教学一般来说规模大,听课人数较多,教师心理紧张,有一定的压力。于是精心安排,积极备战,甚至记下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生成的太少。(3)指导者与表演者相互矛盾,有人说假课是“导”出来的,这也不无道理。有时脱离教者的实际,一意孤行地按照他的设计去教学,教者常常无法驾实际的课堂教学。尽管说公开课“虚”,但它“虚”的有价值,似乎让人看到了新课改的活力。
二、 散的够全面
课改的今天,众多人提出同一问题;语文是什么?最终《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语文综合课程。或许由于这种原因,公开课的备课开始变的杂乱无章,许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又不能丢三落四,结果一堂语文课考虑得很全面,语法、修辞、文章结构、思想内容,甚至标点符号等诸多方面和盘托出,至此陷入泥潭。一堂课零零散散,成了知识的拼盘。但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到儿童的承受能力,一篇文章不可面面俱到。古人也早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堂语文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来分析去,把文章拆成一个个散装的零部件,其间的文脉、气韵全都被破坏了。新课程中提出要培养的整体把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我想这期间又有些矛盾了。语文教学重点不突出,模模糊糊的一片,学生反而不会有什么收获。公开课的备课我们总是要强调叫吃透教材,要重点进行课文分析,我认为这也是“散”的全面的重要原因。拿到文章,课文的分析总是永不休止,因而教师要比正常人更懂得“放弃”。
三、 偏的够离奇
近年来“综合学习”呼声的音量无限扩大,语文课上逐渐成了思品课、自然课、社会等课的综合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改变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如果是这种课堂真不如重新取名。有一堂公开课《苹果里的五角星》,孩子们四十分钟便一直在切苹果,到处欢呼着:“哦,里面居然有个五角星”。课结束了我问孩子们学到了什么?生答:我知道里面有个五角星。是的,在新课改的今天,孩子们找到了合作、能力、自由的快乐,但老师却忘了“语文”它始终姓“语”。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失,文学与文化的消失,语文综合素养的滑坡。什么该重,什么该轻,我们似乎应有所区别。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它不可以进行脱离语言文字的单纯的思想教育,也不可以进行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该怎样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完美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应该让文章的思想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心田。”
四、 “过”得无价值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念,它要求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框在教材和教室内。我们树立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外部资源。现今的公开课中,许多人也非常鼓励脱离教材,创造性的思考。但不能忘了“用教材教”,学好教材是一个重要基础,我们中国的教育还没有开放到用一张报纸就可以教学的程度。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还会发现但凡上公开课必有一个拓展延伸的节目,如背一背与课文相似的古诗,欣赏与课本同类的文章,有些甚至是无目的的无边际的进行课外延伸,结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课文没学好,课外知识又没学会,过多的延伸未必高效,不必要的延伸有些画蛇添足。教师们似乎对新课改对新公开课进入了误区:认为有一个拓展,有一个延伸,带着孩子们出去看一看、瞧一瞧,那便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有时过得毫无价值。
公开课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渗透教育理念的最好途径,有人说它是一种表演,有人说这是一种艺术,但不能忘了公开课的出发点,便是要引领更多的教师走向朴素教育,走向现实教育,走到真实的课堂中,但不幸总会有一失之时,会给教师们带来误解。教育,来不得半点伪装,而教学,更是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正应如此,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永恒的探索教育,是的,教育的路途充满艰辛与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