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小学语文教学与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根据这一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具体教学中灵活把握、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一、 营造探究学习氛围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传授的“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使师生难以形成互动的关系。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理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做单纯的传授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事实证明,小学生在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中个性思维受到压制,不敢提问题,即使产生有价值的“异想天开”也不敢表达出来。在美国教育中,课堂上有时分不清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但他们的学生创新意识普遍很高。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态亲切、快乐教学;表扬鼓励、及时指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采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容易疲劳,小学生总是在活泼好动中钻研新的东西。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容易形成探究气氛,这就要求教师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业务能力。同时要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宣传组、课外活动小组等,为学生营造探究气氛。另外,语文课中的实验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中请学生亲自体验伽利略的正确结论。

二、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1、利用好奇心,创世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感到新鲜,求知欲强,利用这一特点,教师要根据上课内容及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的伯父 鲁迅 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我及时问学生:“为什么他当时不点一盏灯呢?真的然后碰扁了吗?”然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介绍鲁迅当时的生活背景,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讨论,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理解了“四周黑洞洞”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印象深刻。然后我继续追问鲁迅碰壁后的心态如何,从而是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竞争情境,激励探究创新

小学生具有典型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称赞,同时小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激励因素,鼓励竞争,例如常用一些“谁有更好的办法”、“谁能回答得最好”等创立竞争气氛的语言,学生发言后教师不要过早统一答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个答案。对那些有创新思想的答案应引起重视,进行客观的分析。例如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谈到对狐狸的评价时,有人说坏,有人说聪明,我都先给予肯定,再对狐狸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评价,并及时进行德育。在《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我问学生:“谁还有更好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呢?”学生各抒己见,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当然,创设这种竞争情境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公平、合理的竞争意识。

3、鼓励创新,巩固探究意识

有不同见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特点,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主观性较强。要让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在面对现实的新观点时要加以鼓励表扬,表扬能使学生看到自己,探究性学习的干劲会更高;反之,就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自卑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表扬与鼓励。即使他们答错了,也不能批评指责,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必然活跃,探究意识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