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喂哺式”教学想到的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丁爱平
当下很多教师的课堂设计过于程式化,步步为营,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把知识点嚼得糜烂,细心地喂到学生嘴里。这样的“喂哺式”教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把知识点夯得更实,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也较高。但是,课堂不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行道,不是机械的知识的传输带。它应当是交互的、立体的、自主的、充满个性的生命历程。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自由辩解的机会、有自发合作的需求、有自我展示的舞台。
为什么我们明知新课程理念,却又跳不出传统教学的藩篱呢?我认为原因有二:1.评价机制不完善,依然是一纸试卷为主。虽然很多科研论文呼吁改革评价机制,但是,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研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并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的评价途径,人力物力有限。考试则是最简单易操作的了。尤其是近年来某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其重视统一考试,给了一把手校长很大压力,再转嫁给一线教师,教师再施加给学生。所以,为了平均分,教师特别关注后进生的课堂知识达成率。无形中,教学的调起低了。这也就是“喂哺式”教学盛行的重要根源。
2.教师自身教学视域的局限性。不可否认,当下真正潜心于科研的教师为数并不多,捣鼓两篇文章评上职称后便“卸甲归田”。眼睛只盯着把知识点讲透,学生都会做,考得到,就够了。
学习是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儿童学习的数学不应是数学知识的简单汇聚,而是通过对数学学习的原态过程,使儿童能够获得自我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愉悦。
如何构建“自助式”教学?
1.学贵有疑,唤醒自我需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1)课前捧疑来 高年级的数学学习跟多的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学习(初中学习)的衔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为新课做准备。“我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我想不通……”(2)课中顿生疑 课堂上提问题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随时都可以大胆地提问。中国的课堂一直以来学生的任务就是回答问题,追寻教师或者课本上问题的标准答案或者最佳答案。很少有学生质疑老师与文本,教师们满足于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考试的高分。学生在年复一年的被动答题训练中逐渐磨灭了万事好奇的冲动,难怪国人深陷“创造力危机”,至今诺贝尔奖得主数为0。(3)课后存疑去 课终,意未了。培养学生“反省性思维”。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人都具有自觉的反省意识,及时回顾所学内容,将头脑中丰富的表象进行合并、概括、提炼,并产生新的问题。
2.多维互动,彰显自我潜能
对话主义哲学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数学之间的相遇,而相遇的内涵是直接而相互的平等对话。课堂上,生与生的互动在人数众多的大班化教学中决不能被忽视、被挤兑。建立学习小组,学生能够合作完成的教师绝不代替。互动还可以辐射到家庭,出小题考考家长,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亲子感情,双赢。网络平台也是一个互动的途径,很多学校的论坛上可以争鸣思辨。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习题菜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这一理念是振奋人心的,但实际操作时太麻烦了,基本不得落实。
3.人文滋养,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积极丰富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我每天都会微笑着进课堂,时不时幽默一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吝啬你的欣赏,不忽视任何微小的进步,放大孩子们的一缕光芒,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被尊重,被肯定,被关怀。
是什么让我们急急地赶路,失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耐心?是什么使我们按住羊羔们的头一口口地喂青草?是环境使然,我们茫然顺应?还是云遮蔽日,我们心明眼亮、毅然点起智慧的明灯?我愿意再跑题一些一个小学教师不需要卑微地自居,应该屹立于三尺讲台,塑造大写的“自己”,培养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