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的世界,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新课程标准多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还给课文生命的灵性,流溢出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而所谓语言的感悟能力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即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充满旺盛活力的语言文字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从而让课堂呈现出情趣浓浓的氛围,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一、营造情趣创设氛围
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在这儿,荷花会与“我”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多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个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让孩子们浮想连翩,情趣翻涌。然而,在“纯工具性”和“应试评价观”的导演下,语文课异化为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的纯技术性、纯理论性的训练,摒弃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特点,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品味人文内涵的过程,抛弃了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让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丢失了语文的情趣,把一个个充满灵气、情趣丰富的小朋友训练成一批批冷漠无趣、老态龙钟的应试机器。
其实,语文课堂的情趣,就是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良好软环境,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情趣的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用诗的语言创设氛围
诗意就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似一场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教师诗一般的语言,会引得学生情感迸发。有了情感的碰撞,才会有共享的学习快乐,才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才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使课堂像水墨画一样充满意蕴,像散文诗一样灵动优美,像交响曲一样震撼人心。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情境中一起享受着语言文字的精彩与美妙,激发起学习新知的欲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
(二)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情趣
多媒体配合教学,可以营造诗意情境。直观的录象、图片能将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情境;抒情的音乐,如诗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营造出诗意场景。再与文本对话,容易使学生融入文本,走近作者,深情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激荡和性情的陶冶。这时候学生往往会有感而发,诗情涌动。
教学课文《长江之歌》时,考虑到孩子们大多未亲眼看见过长江,我就搜集了许多美丽的画面、图片,配上悠扬的音乐,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当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孩子们睁开了眼睛,贪婪的望着,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美丽的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那美妙的感觉停驻在学生心中。此时,孩子们的心灵是那么舒展,感情是那么真挚。怀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再去读书、学习课文,怎会不投入,怎能不动情?
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创造了意境,愉悦了身心,触发了灵感,激起了诗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活泼生动,诗意流淌。
二、放飞情趣,感悟课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情趣原是那样的重要。虽然语文老师不是诗人,但必须有诗情从而放飞学生的情趣。于是诗心自备,睿智自生的情趣课堂,它必将是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感悟课堂。
(一)读中“激”情
新的《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苏教版所载入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可读性强,琅琅上口,篇篇寄予深深的情和意: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气概,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不同形式地读,在读中融真情,在品读中悟人生。如教学《船长》一课,在灾难面临时,船长是那样的沉着、镇静,顾个人安危于度外,与船同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与主人公换位,亲身体验。学生在换位中,对哈尔威船长油然而升一种崇敬的心情,此时在现朗读课文,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就能字字入情,句句含意。学生内心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就会产生情感共振,学生就会在共振中迸发情感,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二)演中“品”情
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对课文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现”课文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身姿运动,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内心获得体验,急切想迸发内心的情感。如《小露珠》的教学,在读小露珠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互相问好的话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可以引导学生自找伙伴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意境中。与文相融,喜欢上美丽可爱的小露珠。接下去演在露珠的滋润小的各种动植物是那么充满生机。此时的学生一个个满脸通红,兴奋极了。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向动植物们一一话别。学生此时更是依依不舍,拉着“小露珠”的手怎么也不肯放。课文再现课堂,学生入情入境,美的生活再现学生的心中。
(三)想象中“生”情
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像托起想象力的风,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情感,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触发更深的情感。如教学古诗《赠汪伦》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中所描述的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和诗人创造的美好意境,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练与美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习热情,深化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四)描绘中“悟”情
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内容,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一种有效的切入点。如教《小稻秧脱险记》,在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图画描绘课文的情节。有些学生是这样画的:把害虫画成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魔,把小稻秧画成一个弱小的惹人怜的小女孩,把“喷雾器大夫”画成了一个比害虫大得多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白衣天使。这就是儿童的内心,爱憎一目了然。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于用真心真情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达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情趣盎然,学生就会充满激情。教师,就是一个“琴师”,只要工于“音律”,富于激情,弹准音符,学生这把“琴”就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三、实践情趣,开启心扉
语文新课堂必须有大语文教学观,进去了还得跳出来,沉浸其中跳不出来也并非是好事。即学生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跳出来,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能作一番评价,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缜密、越深刻、越有见地,越能表明你理性思维的水平。语文教学的目的,要让学生实践情趣——构建一个个丰富的情感世界,开启一个个诗意的心扉。
(一)课堂实践探情趣
“生活中处处皆语文”,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生活是实践的,惟有实践的语文新课堂,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情趣横生的课堂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处处实践。
一切生活皆语文,让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美、语言美。春天到了,到大自然中去“寻花问柳”。进行劳动光荣的习作时,老师亲自和学生下农村,摘豆采果,让学生品味劳动的情趣。教学《咏柳》后带学生来到柳树下进行课堂实践——对联小试。虽然是古人早已写成的,但引导的过程却同样充满文味。瞧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和风拂柳千番绿,细雨润桃万般红。”“花承朝露千枝发,莺感春风百啭啼。”
(二)生活实践创情趣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无所不包,而情趣的得来,源自生活。此话古人早已说过,而且他们也真的是这样做的。他们闲居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游时“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途中有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释怀时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离别时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怎样的性情怎样的诗,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情。一切皆出乎那时情境、时境、心境。
捕捉情境,移花接木:对于小学生而言,人生经历虽无成人丰富,但成长过程同样会遇到生活的精彩。就说“儿童急走追黄蝶”吧。带着学生走在学校的大草场上,和风拂面,沁人心脾。有几个小朋友觉得好玩,去追蝴蝶了。这不正是个巧合吗?问学生,你能用什么诗句来描述,当即学生说“儿童急走追黄蝶”。不错,正合适。能否有别的语句呢?现在的这只蝶儿不是黄色的,而是白色的,怎么办?“儿童急走追白蝶”、“扑粉蝶”、“捕雪蝶”、“追素蝶”……扑、捕、逐与粉、雪、素交互搭配,一时间,诗句纷呈。再看,这里可没油菜花,蝴蝶也始终没抓着,又该怎么说呢?“飘逸翩飞”“满场追”,“飘飘翩翩”“满地飞”,如此种种,又说个没完。虽然不很合格律,但积极思索,却值得一赞。充满情趣的生活,不也成“诗意生活”了吗?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是否可以借用:课堂上并不缺少情趣,缺少的是开采情趣的眼睛。因为生活本精彩,情趣无处不在。追寻语文课的情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有魅力。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恣意流淌,让趣味在学生心田纵情穿行,让孩子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张扬,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浓浓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