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也要“读”
曾经我以为,“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的专利,数学嘛,只要把那些概念、法则背下来就可以了,课本中的其它内容如例题等,是不需要读的。
前几天,有一位外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借班上课,正好用的是我们的学生,他在上课的时候,每道题都强调让学生读,结果在读的时候,还真让我们惭愧,因为学生在这时把一些术语都给读错了。要求学生认真朗读。我听了感觉很奇怪,数学也要象语文科那样读书吗?我很不明白。他不但让学生读一次,还要让学生再读多几次,他还要求学生,读一次就要会背,即时就抽一定要求学生读,而且要求他们读一次就背,对于他这一教学环节,我非常不明白,课后交流时他说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开小差,就能全神贯注地学习,而且背的是基础,这对学生很重要。
后来我想到,同学们平时在做题的时候,不会写做题的过程,或者不知道格式,可能也与学生没有读课文有关。我们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学生每看到一道题,也是先大声读出来,一来调整了学生的状态,使学生处在一种积极的、充沛的状态中;二来熟悉了题目内容,提高了学生审题的意识;三来也对数学术语等更加熟练。在我的教学中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做“解决问题”这类题目的时候,后20%或更多的学生自己往往弄不明白题目描述的意思,即学生在对题目进行阅读的时候,弄不清题目要学生完成什么任务、更不明白该从何入手。但是,当老师朗读一遍题目之后,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却又神奇的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并能悟出,题目中隐含的一些题目要求和中间量。在图表题、线段图题中也有类似的表现,这样的现象让我感到困惑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又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于是我就通过网络来查询,发现也有老师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题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
看来这样的现象并不是我个人的教学困惑,它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确实与他的数学技能有很大差距。那么数学阅读是怎么一回事呢?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
既然,学生的数学阅读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那学生自己为什么在读了题之后,不能理解题意,而在教师的有声阅读之后,学生却明白了呢?学生怎么会出现这种会听、会说不会看的现象呢?
回忆自己的示范读时,自己是在边读边思考的进行的,而学生则是习惯于“听课”而不是“看课”的,所以对于教师的阅读,后20%的学生的反应和刺激会更大,更利于他们的大脑思考。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后20%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来达到有效学习、思考。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些数学信息进行咀嚼和体会,可以采用动口默念的办法进行。既然学生对于听的刺激反应较强,那我们就不必强求学生阅读时的安静了,低段学生的无意识的有声阅读,也是学生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所以这样的方式不应该切断,而是让学生默念。默念并不是浏览,浏览太快,适合读小说,默念则较慢,用于体会文意。
2、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交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有效办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动笔圈画。这样可以读出单位名称的不同,读出有些是分率,有些是具体的数量。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在纸上展现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对题目进行精简,使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有助于理解关键句。另一种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通过亲身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
通过这样动口、动手的辅助手段,最终让学生的大脑进行有效的思考,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让学生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解决问题。
数学的阅读,其实是对数学精炼语言的个性转化的过程,只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有效转化,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有效的读才能让数学生动起来,只有有效的读,数学教学才更有效。只有有效的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有有效的读才能减少过失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