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内 容
| 检查意见
|
问
题
呈
现
| 《金蝉脱壳》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文详细描写了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记叙脉络清楚,描写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刚上《金蝉脱壳》,上课喜欢发言的小昊就举手了:“老师,我知道这个金蝉是害虫。”我故作惊讶:“是嘛,那它吃什么的呀?”“我听别人说,它专门吃植物的汁液,可坏了!”只见他一脸的忿忿不平:“要是我看到它,准把它踩死!”此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充分,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
|
原
因
剖
析
| 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
|
解
决
策
略
|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照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将每一个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我们聆听到了一个有个性的声音,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我想学生能从课堂中认识到自己的观念是有价值的,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性化光辉的闪现。
|
|
行
动
记
录
| 1、《推敲》一课本来这一教学环节是我预设好的,可课上实施时却生成了我没预设到的结果。课堂中,竟分成了两个不同意见,有坚持用敲好的,有认为用推好,而课后回味无穷的恰是这精彩的生成。因为这个生成更好地完成了预设;这个生成为学生们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各抒己见;这个生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时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推敲。
2、《诺贝尔》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诺贝尔本着为人类造福的目的出发发明了炸药,而现在却被广泛地用于战争 ,诺贝尔该作何感想?积极讨论,也进行了热爱和平的教育。
|
|
效
果
评
价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尊重学生,张扬个性,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个时刻能闪耀智慧火花的课堂。
|
|
总
结
提
炼
| 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心理学表明: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比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老师决不能搞一言谈,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对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性,亲身体验的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
最后,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预习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停下来,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
|
检
验
修
正
| 一. 备教案的时候,随时学生“对话”。当老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教学问题的时候,应该常问自己:我这样说学生是否能理解?可能出现那些情况?如果出现了情况的话我该怎么处理?
二.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课堂中主角不应是老师而是学生,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一定要把握好课前预习关,上课前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三. 尊重学生的个性回答,老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不同教参的答案,对学生肯动脑筋的行为以肯定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
|
备
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