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丁小丽课堂诊断3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 通州区实验小学 学科: 小学数学 报告人:丁小丽

研究周期:2011年9月15日—— 2011年12月28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关于小数读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教师出示卡片5.98

师:谁能把这个小数读给咱们听听。

生1:五点九十八。 生2:不对不对,应该是“五点九八”。

师:这才对了。就像他这样读,全班一起读。

全班:五点九八元。

师对生1说:请你再读一读。

生1:五点九八元。(读对了)

师:你领悟得真快,咱们把掌声送给这个会学习的孩子。(全班鼓掌)。

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生1依然将一位小数读错了,还是同样地毛病。

本片断虽只是读数,但在读数的过程中,我也试图体现探究因素和思维含量。课本中既然没有用概括性的文字注明小数到底该如何读,说明本册关于小数读法的教学要以感悟为主,因此,读法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正确的读法为模本,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练习。但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第一遍读对小数,可是在后面的课上却又屡次出错。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老师被学生正确的假象所蒙蔽,以为学生一开始会读了,就一定掌握了读法,既而把读法教学一带而过,没有深入下去,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不牢固。这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模仿型”的读数,但是一味地、生硬地模仿,成功率是不会高,只有在比较、分析、争辩,并获得理性的认识后,再去“模仿”这样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对于小数读法,当学生在试读小数出错时,我应该以点带面,让容易读错的学生,通过学习别人的读法,分析探究出自己错的原因,并且把原因说了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告诫。

所以,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仅仅做简单的改正,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改正、掌握、内化。应该把部分学生心中那个模糊不定的答案、错误的答案,干脆地暴露在阳光下,让所有的学生自由地去辨析和争论,自悟出正确的方法。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我没有简单改过,而是通过比较、分析、争辩,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后,再去“模仿”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仅举一例:

师:5.59+0.8元=

生1:五点六十七

生2:错了,错了,应该是“六点四七”。

师对生2说:他为什么会算成五点六七呢?

生3:他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1: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我用8和9相加,用右边第一位和第二位相加了。

师:你领悟得真快,现在你知道数位怎么相加了吧?

生1:小数点后面也要数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相加,百分位和百分位相加。

遇到错误,不是简单改过,而是让通过比较、分析、争辩,获得理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

1.接纳出错,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尊。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又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这就使孩子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因此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另外,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很广,许多概念既是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而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感知,因此容易出错误。再有,数学问题的隐蔽性比较强,如果没有一定的推理、联想能力,很难发现问题。同时,数学概念中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比较多,学生在运用中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加上小学生的注意力、毅力、学习态度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要求学生一做就对是不现实的。我把出错看成是学生的“权利”,接纳出错,给孩子更多的自尊,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了,爱上数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2.宽容出错,可以给孩子改错的机会。错误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印记,是学生探求真理的标志。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宽容学生的出错,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宽容表现出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认识能力的理解。通过我的宽容,拉近了我与孩子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而这种融洽的关系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对待学生的错误,我才去了接纳和宽容的方法,这种宽容绝不是纵容,一面是一种态度,另一面则是毫不含糊的行动——随时随地加以指出和纠正。纠错方法可以当面指正、个别谈话,也可以冷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严格要求不可少。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回避,不掩盖,不随便了之。课上,对答错题的学生,教师应设法再给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帮助他答对,使其成功。

(2)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可面批,写错因,强化训练(判断)等。

(3)指导学生用估算来发现错误。如,学生算出老师身高1.7厘米。让学生估计老师的身高,再与计算结果比较。

(4)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要了解出现的错误属于哪种类型,分析清楚错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5)教师更要关心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作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的过程,看作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能力的过程,看作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的过程,看作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能力的过程。

(6)教师需要查一查自己讲课中的问题:是否讲得清楚,是否指导到位,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习题难易程度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让他们没有答错而被老师斥责的忧虑,也没有被同学讥笑的苦恼。引导学生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创新,但要尽量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低级错误,更要及时告别错误;在出现错误后要“吃一堑长一智”,能对错误进行及时、认真的反思。让孩子们都能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就是在不断出现错误、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克服了错误,就会获得胜利和成功!作为教师,我不仅要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用指点迷津的睿智去化解、点拨学生的错误。要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思维发展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

1.利用错误,在争论中明理。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不能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2.利用错误,激发兴趣。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路程分别是60米,15米,45米,120米,时间分别是多少呢,请每个大组计算一题。”结果全是“6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引发了极大的兴趣。

3.利用错误,让学生在求异中发展。在不断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错误,但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我们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