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张燕的课堂诊断

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

学校:实验小学 学科:小学语文 报告人:张燕

研究周期: 2011年9月 15日—— 2011年12月2 8日

项目

内 容

检查意见

1、 晨读时,孩子容易出现疲惫,精神不佳,读书声音不响亮,明显有气无力的现象。

2、 上课中,孩子进入到课文情境,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达情感,一旦分心或投入不够,就让人感觉游离于文本之外。

1、 读课文,内容较熟悉,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已经熟读成诵的内容,孩子慢慢出现懈怠,并没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意识。

2、 读课外内容,初读时,还是只有部分读书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按要求读通、读流利。本身读书能力还不够强的孩子,一方面有畏难情绪,一方面又有些懒散,这样,越是不读,不好好读,就越是难以提高他(她)的读书能力。

1、 放声读练习,以提高孩子对文本的熟悉度。发现晨读时,刚开始的自由读,孩子们普遍声音响亮,坐姿端正,投入度更高。

2、 进行语音、节奏、语调的练习,这可以放在晨读时适当指导,在初读时,要求孩子读准字音、注意长句的停顿、分清不同句子应使用的语调。

3、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把握朗读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一工作需在语文课上,孩子已经理解了文本的含义,这样孩子才能够进入语境,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4、 读书内容丰富、多样。发现孩子在读补充的诗歌、片段时,因为有种新鲜感,读起来也显得有精神。

5、 借助录音,一边听录音,可以达到边听边休息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模仿朗读老师读好课文。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指导朗读时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春雷,看能不能把我这个春笋唤醒。

(第一次声音较轻,语调平淡)

师:这轻轻的声音是我梦里的声音吗?我还不想醒来。

一边说一边闭着眼睛侧着脑袋,一副睡着的模样。再次读时,这一次,孩子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

师:呀,是春雷在喊我快快醒来呢!

在点名个别读时,就让两个人配合,一人读,一人演,这样既调动了孩子表演和朗读的欲望,同时也对其中孩子的朗读进行了及时评价,并得到及时改进。

有时听着孩子的朗读,常常苦恼于如何调动所有孩子朗读的积极性,如何让所有孩子在语文课上,通过学习,能明显地将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一点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细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序列性。小语第一册教材中,对于每一篇课文的朗读要求只是“正确、流利朗读”,第二册的要求是“朗读课文”,到了第三册只对三篇课文——第20.23.31课才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对其余课文的要求仍然是“朗读课文”。到了第四册教材中才大量出现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同时根据课标的要求,即使是三、四册中的“有感情朗读”也只是“学习”而已。可见,低年段的朗读要求是有一个序列性的,从正确→流利→读出一定语气→有一定的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这一序列,把每一阶段的要求落到实处,踏踏实实的训练好每一步,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出现以上误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部分教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要求的内涵把握不准。到底怎样才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呢?在我看来,“读正确”的要求是:⑴读准字音;⑵不丢字、不添字;⑶能恰当的停顿。“读流利”的要求是:⑴不顿读;⑵不指读;⑶不重复;⑷不唱读;⑸语速合适。

其二,对于课标中学生能力的要求程度把握不准,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然要“学习”,就说明学生的这一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它离不开教师对于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朗读指导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眼睛走在嘴前边”

低年级孩子,在读课文时往往是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这是形成顿读、指读唱读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读法还不利于了解语意,形成语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教给孩子“眼睛走在嘴前边”的方法。告诉孩子,当你的嘴巴在读这个字时,你的眼睛要比嘴巴跑得快一点。开始训练时眼睛比嘴巴快一个词,最终就会发展到一眼看一个短语了。

“能恰当地停顿,语速合适”这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难点。克服这一难点,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选准停顿点和把握停顿的时间。主要是看标点符号停顿的方法和读长句子的停顿方法。这些方法老师们都知道,但是要使学生能恰当停顿,却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整个一年级的教学时间,对于个别生甚至需要延续到二年级。这就要求每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重视“正确、流利朗读”的要求,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因此,这段时间以“眼睛走在嘴前面”、“能恰当地停顿,语速合适”作为练习重点,把“你要重点告诉别人什么,你就强调、重读什么”的重读指导穿插其中,从过去的老师画着重号逐步过渡到自己找着重点,并将这个作为下一阶段的训练重点。

注:此报告书各项目内容由报告人(教师)填写,检查意见由学教学管理部门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