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化不应该成为完全对立的两极,而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了生活化、数学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旨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
1.导入生活化,学生兴趣高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2.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练习生活化,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B、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1.运用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数学时空,解决生活问题。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
三、生活化教学的结构。
基本结构是: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