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商的近似值》 一课的一点反思

《商的近似值》 一课的一点反思

这是笔者在教《商的近似值》一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出示练习,指名学生回答。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后,师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学生回答

师又出示第二组题目

2.求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1)0.34×0.76(保留两位小数。)

(2)0.27×0.45(保留三位小数。)

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本子上。

集体评讲。

师接着出示例题,讲解最高游速等一些词的含义,然后做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平平。

新课程提倡"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本课教者力求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还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要让学生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除法计算中商的近似值。所以在导入部分,设计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还复习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为学生学习求商的近似值作了铺垫。但是,一节课下来,有好几道习题来不及完成。细细分析这节课,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导入部分用时太长,影响了后面的进度。

本节课,教师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复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还复习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为学生学习求商的近似值作了铺垫。但是,学生对此反应好像只是为了做题才做题,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同样,再教学时,再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再一次发现问题,虽然得数能除尽,但根据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需要很多小数位数,这时也要取近似值。 “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怎样设计导入,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自然地与新课内容的衔接呢.

一、 导入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果我这样设计:乐购超市的豆浆,2袋捆扎成一包0.70元,3袋捆扎成一包1.00元,买哪种合算,为什么?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他们知道是买3袋捆扎成一包1.00元合算,但合算多少呢?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 问题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的区域。也就是老师要了解新旧教材的内在联系,知道新知识的基础。问题的设置,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熟练地掌握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所设计的问题应使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又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怎样去找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就必然亲切、有趣、易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