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课堂诊断 >> 正文

课堂诊断

“掼铜板”

掼趣作文——“掼铜板”教学设计与评点

邵汉华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铜板,了解古时钱币的意义;

2.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观察好习惯。

二、习作要求:

1.学会捕捉精彩镜头,能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体味属于孩子的生命的精彩;

2.把握掼铜板游戏的过程,发现其中的野趣,按一定的顺序记述活动过程。

三、习作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两块铜板;

2.搜集有关铜板及玩铜板的相关资料;

3.开展掼铜板的游戏活动,强调细心观察。

四、活动过程:

1.交流资料,引发兴趣。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1.铜板是什么?2.铜板有哪些玩法?3.铜板上的文字的意义?)

(2)观察铜板,交流发现。谈话导入:如此有趣的玩法,我们今天也来露两手?有些同学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

2.现场游戏、指导观察。

(1)选择游戏。(掼铜板、敲铜板、抛铜板)选择一项,确定游戏——掼铜板

(2)明晰游戏规则:先在地上放一块半截砖,再用一块整砖斜倚在上面,形成斜坡。然后,参加者一个一个地站在斜砖的旁边,高举一枚铜板,侧着向斜砖垒下,让铜板借着砖头的斜势垒向远方,垒得越远越好,这里当然还要选择一块较平整的地面,才能使铜板垒动。待所有参加者都垒完了,谁的铜板垒得最远,谁就是"头家",接下来以垒铜板远近依次分出"二家"或"三家"。名次确定以后,首先有头家拿起自己的铜板,前脚站在原铜板垒到处,将手中铜板依次向二、三、四家的铜板原处扔去,近的铲去。若碰到对方的铜板,对方的铜板就归自己,倘若能将对方的铜板铲得翻过身来,对方不仅输掉这个铜板,还要再拿出一枚给赢家。但头家若扔过去或铲过去的铜板未能碰着对方的铜板,则要将自己的铜板留在原所在位置,让别人扔铲。头家进行完了由二家来,二家进行完了由三家来,依次进行。当然,如果自己的"铜板"被上家赢去了,自己只得站在一边看别人玩。若到最后地上还剩铜板则由主人拾起来,重新开始第二轮。

(3)激情游戏,适时采访。

A.分组游戏,选出参赛队员。

B .在游戏马上就要开始的时候,欲扬先抑,暂停游戏做现场采访。

采访参赛队员:告诉老师你现在是什么感觉?紧张到什么程度?你心里想什么呢?根据具体情况做机智的调整。以使现场气氛更热烈而紧张。

采访观众:告诉大家,你们想什么?(也许想快点开始,也许想希望自己胜利,也许怕别人掼得准……)

C.在学生急切的心情中宣布比赛开始,但忽然又停下来,使课堂上出现戏剧性的变化。老师讲活动时的观察要求: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要调动所有的感官系统去观察。

D.比赛结束,再次采访参赛队员。(说出最真实的体会)

(1)告诉大家这个铜板滚掼起来容易吗?困难在哪儿?

(2)那你说说这个铜板听话吗?

(3)你怎么得胜的?你呢?

采访观众:

(1)你看到了什么?(引导他们从掼铜板的角度和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去谈论。)

(2)听到了什么?(从参赛队员的方法指导上和观众队伍的加油声,及自己身边的人的语言上着手交流。)

(3)想到了什么?(由看到,听到然后再去思索,把自己的思索大胆的说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二场比赛和第三场比赛,发现与第一场掼铜板与众不同之处,然后与同学交流。

五、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围绕铜板展开的游戏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儿呢?

2.今天,老师再次将铜板带到课堂里来,相信他也一定会给我们的习作带来源头活水。

(二)精选素材

1.还记得我们曾进行的三轮掼铜板比赛吗?你认为最值得一写的是那一场比赛?为什么?

2.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切身体验迥异,学生习作的切入点更是“八仙过海”。

(三)指导习作

1.你认为选择一次游戏进行写作,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呢?

(抓住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语言去写;抓住观众的各个方面去写;还要描写自己的情况,如心情、想法、感受等)

2.拟题:那就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可写作前要把文章题目定下来,你们认为应该拟定什么题目呢?

(《调皮的铜板》《不听话的铜板》《快乐大比拼》……)

3.方法指导:游戏场面注重点与面的结合。

4.片段评析:在赏析中,借鉴,然后修改自己的文章。使自己文章更精彩。

5.自主习作:在掼铜板的过程中,铜板清脆的响声和大家会心的欢笑声依然响亮在耳际,赶快用你的笔去珍藏这份快乐与惬意吧!

六、案例评点

1.紧密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次作文指导是在组织学生尽情游戏以后进行的。由于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了必要的回忆、即兴的采访,所写的内容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所以提起笔来就会旧景重视,条理清晰。同时,教案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写“游戏”文体时的通病——记账式,不分大小巨细,主次轻重,点滴不漏,照写不误。由于学生对游戏过程大都有切身体会的,学生对游戏中“趣”的拿捏把握显得游刃有余。

2.重视方法指导《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此理念指导下,小学的习作教学再不能像传统写作教学那样注重传授作文技法,而应该让学生自由作文、放胆作文。这自然有其正确和必要的一面,但凡是不可因噎废食,写作毕竟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综合能力,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通过采访、回忆获取的“源头活水”通过“点面结合”等方法的梳理,习作就水到渠成了。

3.轻松习作心理。自主选择活动,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即兴采访与快乐回忆中找寻游戏的乐趣,展示活动性情,然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说起来还真不难,从中他们必然会感受到“采访和回忆”的作用和价值了。学习兴趣也格外高涨。在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玩中用方法积累写作素材,更是妙趣横生,学生能不感到写作是件快乐的事吗?如此不断地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写作意向,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七、佳作精选

清脆的铜板声

瞧,一走进教室,老师就掏出一大把“硬币”,那可是铜制的硬币。老师说这叫铜板,分发给大家仔细观察。同学们好奇地争相传阅。青绿色的铜板有两种,一种一面是龙,一面有"光绪元宝"的字样,那是清代光绪年间制成的;还有一种一面是交叉的两面共和旗,另一面有“十文”字样,那是民国初年制成的。

最有趣的当然是掼铜板了。老师找来一块砖,放在教室前的平地上,又在离砖不远处画了一根横线。他交代完游戏规则后,分给我们第一组每人一枚铜板。接着,他把剩下的铜板放在砖上,并垒成堆柱。我们依次站在横线内,握着各自的铜板向远处扔去,以决出“头家”“二家”等顺序。轮到我时,我小心翼翼地捏住铜板,青龙朝上、“光绪元宝”叩下,暗暗祈祷,使劲兜出前臂,“出!”在大家的惊呼声中,我掷出最远,竟然做了“头家”。我兴致勃勃地捡回那枚青龙铜板,首先掼铜板。站在横线后,我的双腿微微有点打颤。哎呀,真想把砖上垒得高高的那叠铜板一网打尽啊。我稳住脚跟,屏住呼吸,瞄准最下面一枚,一个远投。只听“铛”的一声,最上面两枚不情愿地蹦下来,骨碌碌滚出去。“噢……”周围响起一片欢呼声,他们一定庆幸给他们留下了大好机会。“二家”曲映早已跃跃欲试,只见他对着掌心的铜板意味深长地吹了一口气,然后全神贯注地站到横线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倾斜着上身,拿铜板的手就像吹长号一样,一伸一缩地做着投掷的准备,大有席卷全局之势。周围很安静地等待着。突然,“哗啦”一声,铜板四散开来,有的滚,有点躺。曲映得意极了,飞快地奔过去捡铜板。剩下的铜板分别被“三家”“四家”掼去。第二轮又在同学们的欢呼声里开始了。

铜板那清脆的撞击声一直不绝于耳,教室里的欢笑声一直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