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校信息  德育教育  教学科研  资源共享  教师风采  学生园地  家长学校  督导工作 
 教案设计  精致课件  练习资料  软件下载 
  资源共享 更多>>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四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三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目录(2020)
认识扇形统计图
六下数学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认识扇形统计图
六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您是第 位访问本网站的人
当前在线人数 0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源共享 > 教案设计 > 正文
 
一下端午粽教案
2021年06月28日 15:49    作者:  编辑:lijiahui  浏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结合偏旁识记,熟字、部件方法识记,联系生活识记,熟字组词识记。

2)写字:笔画“长横”出现在了本课要求学习书写的4个字“午、真、豆、节”中,要引导学生写平、写舒展。书写上下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观察部件的上下比例及横向宽窄。

2.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    )的(    )”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读得更柔和,更好听,更有节奏感,也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

3.理解运用

文章用词丰富,如“美滋滋、青青的、又黏又甜”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和运用。课文第2自然段有条理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气和味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本课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叶、真、豆”4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箬竹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引导。

1)谁能说一说你熟悉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习俗?

2)学生自由谈论。

2.引出课文题目。

1)图片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课件出示:赛龙舟图)

2)师生共同欣赏,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3)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些什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3.板书课文题目。

1)齐读课文题目。

2)指导书写“午”字。

①先观察“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你的发现。

②书写时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③学生描红并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端午节的习俗,并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感。

板块二  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立字旁、米字旁。

3)同桌相互检查,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

3.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课件出示:

端午节  粽子  总会  糯米  中间  十分

红豆  鲜肉  带回去  知识  据说  纪念

2)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

3)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圈生字,并采用玩游戏的方法读生词,十分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板块三  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指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共读,逐段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①提出朗读要求。

课件出示:

说一说课文总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②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画出长句子的停顿。

2.指导写字,练习书写。

1)书写生字——叶。

①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课件出示:箬竹叶图片)

②学生观察“叶”字的占格情况,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③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2)书写生字——真。

①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②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写完中间三横才封口。

3.研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提问: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了哪些花样的粽子。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4)教师小结:外婆包的有红枣粽、红豆粽和鲜肉粽。

4.指导书写生字——豆。

1)运用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课件出示:各种豆子图)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的“口”要写扁些。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朗读、合作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随文识字,体会汉字在文中的含义。

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糯米、裹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2.会写“节、米、分”3个字。

3.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复习字词,走进课文。

1)玩游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部分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

2)教师出示小动物卡片,六张小动物卡片的反面都写着一个本课的词语。

3)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卡片。

课件出示: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        美滋滋        端午节

2.齐读课文,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回顾: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漫长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更是对上节课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板块二  诵读课文,品味内涵

1.抓住重点,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2)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课件出示:

糯米:糯稻碾出的米,可以做糕点、粽子,也可以酿酒。也叫江米。

裹着:包着,包在一起。

 

2.词语填空,巩固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    )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    )糯米,中间有一颗(    )枣。

2)学生填空:“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3)比较朗读,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体会叠词的妙处。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3.指导朗读,品味内涵。

教师引导: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粽子香甜的味道。

1)积累短语。(课件出示: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

2)学生朗读词语,并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注重教授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并联系图画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美词佳句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

板块三  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课件出示:

 

2)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1)书写生字——节。

①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③通过对节日的描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书写生字——米。

①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②学生根据字形演变图,理解字义。(课件出示:“米”的字形演变图)

3)书写生字——分。

①运用反义词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②书写要领:上面的“八”字要舒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4.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当我们吃美味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再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多的认识,同时对端午节这个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进入课堂,我就通过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品鉴”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学习,使识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苏ICP备11012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