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学生疑 板块一 诗歌引入,走近伟人 1. 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呈父亲》。 学生齐读。师简介:这是毛主席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 2.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主席简介)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主席,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1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4.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课件出示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板块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2.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毛岸英牺牲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第二部分写最后毛主席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主席,毛岸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2)对毛主席的批示,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3)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①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答疑解惑。(课件出示解释) 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5)这句诗的意思太深奥了,只有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完全领悟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二、合作探疑 板块三 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1)指名学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只能借烟消愁) (2)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惊悉噩耗,毛主席怎能不悲恸欲绝呢?(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4.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1)指名学生读。这段话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前面三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回不来了。) (2)教师引导: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段话。 5.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 (2)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毛主席心中的伤痛。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后万分悲痛的心情。(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6.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 (1)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 (2)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3)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4)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5)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6)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7)教师小结: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我们运用这个方法学完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板块四 感情朗读,感受悲痛 1.谈话导入。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2.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和朝鲜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爱子葬在了朝鲜。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3.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他想起岸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 (2)毛主席就算有再大的悲痛也要强忍着,咬着牙,和着泪吞进肚中,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主席,还有很多的大事等着他去干。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句子。 6.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2)这个要求是能满足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蕴含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吧。 7.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指名学生读)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2)教师引导:想到还有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他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我们就一起来悲痛地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8.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指导学生读) (1)指导学生读。“踌躇”和“黯然”是什么意思?(“踌躇”指犹豫不决的样子;“黯然”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2)你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踌躇”让我感受到毛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黯然”让我感受到毛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3)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4)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5)教师引导:一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段话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9.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课件出示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体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毛主席一夜未眠,就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2)毛主席跟普通的父亲一样,儿子的牺牲让他极度痛苦,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让他痛哭一夜。那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这个句子。 10.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 11.教师小结: 三、展示释疑 板块五 拓展延伸,理解课文题目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批示。 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谁能猜猜是什么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 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革命者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他乡又有何妨。)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 5.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6.教师小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是对毛岸英同志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块六 总结全文,关注写法 1.今天我们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2.教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毛主席丧子之痛的凡人情感和顾全大局的伟人情操的。 课件出示 (1)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毛主席的钦佩,再来齐读这批示。(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批示里有慈父的痛楚,更有一个领袖的博大胸襟!这批示里有常人的情怀,更有一代伟人的恢宏与豪迈!再来齐读这批示。(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教师总结: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的凡人情感和伟人风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