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一、自学生疑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雷雨图及雷雨前后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雷雨),齐读课题,谈话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疑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文中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汇报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2)教师重点指导:“蝉、垂”是翘舌音;“户”的本音是第四声,在“窗户”一词中读轻声。
(3)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压]顺口溜识记:广上一点落下,埋在泥土底下。
[蝉](课件播放蝉鸣音频及图片)引导学生观看蝉的图片,听听蝉的叫声,知道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垂]减一减识记:睡-目=垂。组词:下垂、垂直。
[户]减一减识记:房-方=户。组词:户口、家家户户。
[扑]顺口溜识记:用手(扌)拔萝卜(卜)。做一做“扑”的动作。
3.巩固识字。
(1)找出课文中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多形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
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
(1)多形式朗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自由读等。
(2)同桌合作,相互结合熟字组词。
2.引导观察生字字形、了解笔顺,观察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4.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描红、临写。
5.写完后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同桌互评,看看自己哪儿写得好。
三、展示释疑 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学生朗读课文后,指名回答,其余学生点评或补充。
(2)小结:这篇课文描写了夏天雷雨来临前、来临时、来临后的景象。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
方法指导:可以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找出写雷雨中景象的自然段,然后再去找写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的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一读、找一找,然后分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并用“∥”隔开。
雷雨前——第1~3自然段;雷雨中——第4~6自然段;雷雨后——第7、8自然段。
5.指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段落。
回顾交流,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识字、写字方法,互相读一读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读给同桌听一听。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课时
一、自学生疑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及会写字的字卡,指名认读。
(2)听写词语。(师生合作、同桌合作)
2.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体会词语的魅力,感受雷雨前后不同的画面。
二、合作探疑 研读课文,感悟意境
1.学习第1~3自然段,了解雷雨前的景象。
(1)默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圈一圈作者描写的景物。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雷雨之前,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了解景物特点。
①(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A.体会“压”运用之妙。
a.师生共同演示“压”的动作。
b.引问:抬头看到这样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大家会有什么感受呢?(沉闷、不安。)
B.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读好关键词。
②(课件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A.指名读句子,思考:雷雨来临前,树上的叶子和蝉的状态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
B.学生交流汇报:此时没有一丝风,天气十分闷热。
C.指导朗读:“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出”略重读,读出雷雨欲来时树叶和蝉的反常。
③(课件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A.自由读句子,说说蜘蛛为什么要逃走。
B.蜘蛛是怎样逃的呢?(从网上垂下来。)体会“垂”运用之妙。
a.提问:把“垂”字换成“落”或“掉”字,行吗?
b.引导学生对比理解,想一想哪些用“垂”,哪些用“落”,和同学交流。
叶子从树上( )下来。金黄的稻谷( )下头。
苹果从树上( )下来。兔子的耳朵从头上( )下来。
小结:从以上可以看出,“垂”表示东西的一头挂下来。蜘蛛下来的时候,被一根蛛丝连着,用“垂”字更准确。“垂”字也写出了蜘蛛笔直地降落,急切地想逃走的有趣模样。
C.指导朗读:“忽然”一词打破了之前的宁静,可急读,营造一种紧张气氛,还要抓住大风乱摆,读出风的猛烈。“垂下来”与“逃走了”连读,体现蜘蛛从网上下来时的小心与慌张之态。
④(课件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A.提问:闪电、雷声有什么变化?
B.教师引读:雷雨马上就要来临了,你看,你听——(生接)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读时在“闪电”“雷声”处稍加停顿,以突出强调“越来越亮”“越来越响”,力度、语气要读得一句强过一句。)
C.小结并拓展:“越来越×”写出了事物的变化,你能用“越来越×”写几句话吗?
(4)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雷雨来临前的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桌合作,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雨来临前的景象。
2.学习第4~6自然段,了解雷雨中的景象。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
(2)抓关键句子,感受雷雨的变化特点。
①课文第4~6自然段是怎样来写雨的?
②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出示文中写雨的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小结:雷雨先是由小变大,接着由大变小,这就是雷雨的特点。
(3)抓关键句子,感受雷雨的大。
①找一找哪些句子写雨大?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②(课件出示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A.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感受雷雨的急与猛。
B.指导学生读好“哗,哗,哗”,读出雨的来势很猛。
③(课件出示句子)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A.引导看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画面,再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感受雨很大。
B.师生配合读,指导读出雨的大。
(4)抓关键词,感受雨的变化。
(课件出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①哪一个关键词表明雨变小了?(渐渐地。)你能换一个词吗?
②指导朗读:语气渐弱,语速渐缓,读出雷雨渐小、声势渐弱的变化
(5)多形式朗读,再指名说说雷雨中的景象。
3.学习第7、8自然段,了解雷雨后的景象。
(1)默读第7、8自然段,圈一圈课文描写的景物。(教师相机板书:天空、空气、雨、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2)边读边想象雨停后的景象,想一想:这些景象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描写这些景象的句子?
(3)指名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4)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①(课件出示)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A.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挂。)好在哪里?
B.学生用“挂”字说一句话。
②(课件出示)蜘蛛又坐在网上。
A.和“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进行对比朗读,体会蜘蛛前后的变化。
B.小结:“垂、逃”两个字写出了蜘蛛的急切与惊慌,而“坐”字则写出了蜘蛛的悠闲与自在。
(5)指导朗读。
①男女生分别朗读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后互评。
②指导: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边读边体会雷雨后清新、明快的景象。
③小结:雷雨过后,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动物欢畅,雨后的世界多么美好。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一起来读第7、8自然段。
(6)指名说说雷雨后的景象,同学评议后同桌互说。
三、展示释疑 迁移表达,完成练习
1.导学: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的景色变化。
(1)同桌互说,一人说的时候另一人认真听,觉得说得不对指出来。
(2)全班交流,指多名说,听后评议。
2.朗读并背诵课文。(先自己试着背诵,再同桌互背,最后教师抽查)
3.(课件出示词语: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你的感受是什么。
(1)教师朗读词语,学生边听边想象各种不同的雨景。
(2)(课件播放不同雨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了解其特点,教师实时描述。
毛毛雨:像细丝,像牛毛,密密的,听不到声音,落在脸上真舒服。
阵雨:转眼间豆大的雨点下起来了,打在屋顶啪啦啪啦响,来得快,去得也快。
雷雨:隆隆的雷声越来越响,哗哗的雨越下越密。
暴雨:雨水倾泻而下,像瓢泼下来一样。很快,马路上全都是水,街道变成了小溪。
(3)学生自由读词语,然后分小组交流几种雨景的样子。
4.小结。
师:雨有毛毛雨,有阵雨,有雷雨,还有暴雨;风有微风,有大风,有狂风,还有台风……。大自然是一个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到处都藏着神奇和无穷的奥秘。善于观察的小朋友,一定会用自己明亮的双眼去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我们的慧眼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吧!
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观察一次下雨时的情景,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
2.积累关于各种雨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