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一、 自学生疑
1.(课件出示谜语)学生猜出谜底。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打一动物)
2.同桌交流对大象外形特征的认识,再全班交流。
3.教师引说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对,大象有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粗粗的腿、白白的象牙、壮壮的身子和细细的尾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讲的就是大象的耳朵。
3.(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圈画出本课生字并自主拼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4.(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主认读。
似的 耷拉 咦竖着 竹竿跳舞 头痛 心烦扇风
(1)教师正音:“竖”是翘舌音;“竿、烦”是前鼻音,“痛”是后鼻音。
(2)学习多音字“似、扇”。
shì(似的)运用: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
似
sì(似乎) 运用:英英似乎对蚂蚁搬家充满好奇。
shān(扇风)
扇 运用:奶奶用一把大蒲扇(shàn)不停地扇(shān)着风。
shàn(电扇)
(3)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对比识记。
耷 先组词“耷拉”,接着问答:“谁的耳朵耷拉着?”“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出示大象图,体会“耷”之意。
竖 先组词“竖着”,接着回答:“谁的耳朵竖着?”“小兔子的耳朵竖着。”出示兔子图,体会“竖”之意。
②字理识记。
竿 出示竹竿图,认识“竹竿”,知道竹竿是竹子做成的,所以“竿”上面是竹字头。
咦 引说:“咦……”让学生明白“咦”是语气词,由嘴发出,所以是口字旁。同时渗透“咦”是表示惊奇、惊异的意思。
③动作识记。
指名上台做跳舞的动作识记“舞”;再做扶住额头、捂住心口状,指导认读词语“头痛、心烦”,识记“痛、烦”。
5.引导学生观察8个生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认读并口头组词。
6.(课件出示动漫笔顺)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及间架结构,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7.反馈交流,同桌互评,然后投影展示,全班评议。
8.听写词语。(师生合作、小组合作)
耳朵 扇子 遇到 兔子 后来 不安 毛病 头痛 最后 人家
二、合作探疑
1.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自由练读后同桌合作读,比一比谁读得好。(按以上要求互相评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反馈,课件出示: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 ),大家都说他的耳朵( ),于是大象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 ),可是,常常有小虫子( )。最后,大象( )。
(自由练习、指两人说、齐读)
三、展示释疑
1.教师适时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1)同桌合作读一读生字,交流写字心得。
(2)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动物耳朵的作用。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课时
一、 自学生疑
1.玩“找耳朵”游戏。
教师将没有耳朵的大象、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然后将本课的会认字、会写字一一写在以上动物耳朵形的卡片上。学生将“耳朵”正确贴在动物头上并读出“耳朵”上的熟字,再口头组词。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3.学习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1)大象的耳朵有哪些特征?(大、形状像扇子、耷拉着。)
(2)(课件出示插图一、扇子图)学生借助图片了解大象耳朵的特点。
过渡:大象的大耳朵总是像扇子似的耷拉着,可是,有一天,他却想把自己的大耳朵竖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4.(课件出示文中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动物,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指名回答:图中有大象、小羊、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其他小动物的耳朵都是竖起来的。)
5.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____”勾画出小动物们说的话,看看针对大象耷拉的大耳朵,小动物们都说了些什么。
(2)用“﹏﹏”勾画出大象说的话,看看他的心理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6.学生汇报交流。
(1)认为大象耷拉的大耳朵有毛病的小动物有小兔、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
(2)课件出示句子。
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小兔子说:“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
①指名分别读两个句子,想一想,小兔子有什么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小兔子的耳朵是竖着的,看到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和自己的不一样,觉得很奇怪。)
②这两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第一句要读出惊异的语气,叹词“咦”声音稍加重、延长。第二句中的“竖着、一定”读重音,要读出非常肯定的语气。)
③男女生合作读上面两句话。
(3)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小羊又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句子)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①指导朗读:“也”表示小羊和小兔子说的一样,要重读,小羊的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②指名读小羊的话。
(4)“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了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他们都是怎么说的?你能猜一猜吗?
小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老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质疑:课文为什么不把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的话写出来呢?(因为他们说的话的意思是相同的,全部写出来显得啰唆。)
过渡:人们常说“三人成虎”,大家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那么大象对自己的耳朵有哪些想法呢?
(6)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大象说:“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①指名读句子,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大象本来觉得自己的耳朵耷拉下来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听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话后,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毛病,并决定改变自己。
③指导朗读:大象的第一句话,要重读“生来”一词,读出理所当然的语气。第二句话是大象的自言自语,是大象的小声嘀咕,大家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很奇怪,大象听着听着,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真的有了毛病。朗读时,“都”“真的”要重读,读出信以为真的语气。“得”字在这里读“děi”。
④男女生分别读大象说的两个句子。
7.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注意读好句子。
(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演一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上台戴头饰表演。(课前准备好)
过渡:你们的表演真不错,把动物们心里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了,大象也善于接受意见,决定做出改变。大象会怎么做呢?
二、合作探疑
1.学习第9、10自然段,了解大象让耳朵竖起来的办法。
(1)同桌合作读,一人问,一人答,读好疑问句。
(2)指名说一说:大象是怎样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的?(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3)追问并思考:想象一下大象的耳朵被竹竿撑开的样子,你觉得大象的这个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2.学习第11自然段,了解大象的耳朵竖起来的后果。
(课件出示句子)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
(1)学生齐读句子。
(2)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原来大象的耳朵耷拉下来是有原因的。大象的耳朵大,竖着敞开来,耳朵眼儿容易进蚊虫,耳朵耷拉下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过渡:大象的耳朵竖起来了,可是却让他头痛又心烦,他又会怎么做呢?
(3)引导学生感受大象矛盾的心理变化。
①小虫子经常飞进大象的耳朵里,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大象每天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这天,大象刚想睡觉,小虫子又来跳舞了,怎么办?
生1: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阻止蚊虫飞进来,多好!
生2:我还是拿掉竹竿,让耳朵耷拉着吧,这样舒服。
②引导讨论: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大象到底是把耳朵竖起来好,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好呢?
3.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结果。
(1)齐读第12自然段。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好,还是竖起来好?(耷拉着好。)为什么?
师:是啊,你看,一只小苍蝇飞来了,大象——(生接)只要把他的大耳朵一扇,就能把小苍蝇赶跑。
师:一只小飞蛾飞来了,大象——(生接)只要把他的大耳朵动一动,就能把小飞蛾赶跑。
师:看来,大象的耳朵还是耷拉着好哩。
4.再读第9~12自然段,想想大象是怎么改变的,改变后导致了什么后果,再说一说(可根据下表中的关键词来说)。
大象的耳朵撑起来(竖着)有小虫子飞进跳舞吵又头痛又心烦放下来(耷拉着)虫子飞不进去一扇赶跑舒服
5.学习第13自然段,明白道理。
(1)齐读,注意“还是”要重读,读“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时语速稍慢,读出坚定的语气。
(2)想一想:“人家”指谁?“我”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
(3)生活中,你听说或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讲一讲。
小结:“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富有哲理,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地改变自己。
6.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展示释疑
1.情境表演。
这一天,大象在路上慢慢地散步,又一次遇到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等伙伴。他们奇怪地问:“咦,大象啊,你的耳朵不是已经竖起来了吗?怎么又耷拉下来了?”大象会怎么说?学生分成小组,发挥想象,合作编情节,再将所编内容演出来。
2.说一说:我们应该向大象学习什么?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