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家庭有同一个“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面向同一个“中心”——家长的孩子、学校的学生、社会的未来公民。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让家校合力成为助力,学校与家庭需共同担当、共同践行,形成强大的“教育统一战线”,为孩子营造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期待我们的“同心圆”家长学校能和广大家长朋友一起成长,帮助孩子们心向阳光,扬帆起航,共铸灿烂的明天。
大家好!
孩子进入小学后,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自己管理好时间,从起床到吃饭,到放学之后的作业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到了寒暑假,家长更希望自己能安心工作,孩子在家能够按照计划学习和娱乐。可是事与愿违的孩子很多:他们吃饭要催、睡觉要催、写作业也要催,打起游戏来更是没有时间概念。孩子在催促中,他们不仅仅没有任何的改变,更是让家长暴躁升级,导致亲子关系的不断恶化。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认真教过孩子时间管理吗?孩子时间管理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是爸爸妈妈用心栽培的结果。
本课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吧。
怎样才能合理利用时间呢?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合理利用时间。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玩关于一分钟的游戏:试着数一数一分钟我们能数多少个数字?
再试着跑一跑,一分钟我们能够跑得多远?或者可以耐心地等妈妈一分钟等等。让孩子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并知道短短的一分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家长也可以通过视频、故事、讨论等方式告诉孩子合理地管理好时间的重要性:一分钟可能会实现一个新的突破,也可能会改写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等等。
其次,要让孩子能将客观的时间与主观的行为联系起来。能够把时间概念参与到自身的行动中来,知晓自己在什么时间段应该做什么事情,这对孩子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重要。如何做能让孩子把当前的时间和应该做的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呢?这需要家长着眼一整天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小学生而言,白天在学校上课,从早读到晚放学,学校都安排得非常合理。家长需要安排的时间段是晚上放学到家一直到上床睡觉的那段时间。这段时间安排合理得当,孩子实现超越才具备可能性。我们可以用扇形图的方法告诉孩子:一天就24个小时,很多时间我们是无法掌控的,比如说图中用红色表示的是晚上睡觉的时间,蓝色是在学校上课的时间,那给我们可以自由掌控的时间只有是绿色部分。孩子就会发现这段时间少得可怜。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便签式的时间安排表。
便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便利之处:它的颜色多样。在与孩子讨论具体要做的事情时,要教会孩子分辨出重要、次要之区别。重要的我们可以选定特定的颜色,比如说可以用红色,可以排在前面。次要的呢,可以选定绿色排在后面一些。一天内必须完成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之后,然后根据其重要性安排合理的时间段。这就是一张简单的便签式的时间安排表。它重点安排的是晚上6点到晚上9点孩子需要做的事情。
当然,在与孩子讨论的过程中有几个注意点:
第一,所做的事情中必须有家长提出的最低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想做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在跟孩子交流讨论时,需要把任务分分类:比如哪些是家长的最基本要求,哪些是孩子自主安排的活动等等。家长需要提出一些底线性的基本任务:比如每天晚上必须9点上床睡觉,每天阅读的时间和运动的时间各是30分钟。这些基本得到保障之后,把时间再计算一下:从晚上6点到家到9点睡觉,3个小时除去一个小时必须做的事情,还剩的两个小时可以分成4个30分钟段来安排。家长必须把先要做的底线贴在时间表上,然后让孩子自己贴上他所需要做的。比如说图中黄色部分就是孩子安排之后贴上的。孩子会觉得怎么留给我的时间这么少呢?我还要写作业,自然而然做事情的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紧迫感它不是家长强加的,而是便签纸条的安排图传递给孩子的。孩子原来不明白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直接关联,通过这样的安排,他会很容易明白,时间跟做事情之间的关系,进而懂得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当然在选择贴纸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进行定制。
第二,30分钟为一个独立的时间段。
为什么是30分钟而不是20分钟?也不是40分钟呢?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一个小时是60分钟,这样分段比较容易计算;第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幼儿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比较短,一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可以用20分钟,或者是2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年龄越大,专注力的时间也就越长;第三,一个完整的番茄工作时间正好是30分钟。所谓番茄工作时间,就是选定一个待完成的任务,然后将番茄闹铃设为25分钟。在此期间专注做事,中途不允许做与该任务无关的任何事。待番茄时钟响起,如果按要求完成预定的任务,就在纸上得到一个漂亮的番茄;如果未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任务,就得到一个叉叉或者是烂番茄。短暂休息5分钟后,开始下一个番茄工作时间。番茄学习法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它可以提升孩子学习的一个成就感。当然在孩子25分钟的学习时间之内,家长可以坐在身边一起看看书、学习,相互约定互不干扰。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能着急问,自己重复读认真思考,实在不会先放着,等到到了时间之后一起解决。安静的学习环境对孩子专注学习必不可少。另外,孩子书桌上也要保持整洁干净,除了必要的文具全部收下去。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
第三,孩子是安排具体事宜的主人翁。
安排的具体事宜,一定要与孩子一起商量,包括玩的时间也要算上,孩子要做到心里有底。这3个小时需要做哪些事,已经做了几件事,还有几件事没有完成。这样就可以把客观的时间与孩子主观的行为完美结合起来,做起事情就不再磨蹭拖拉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开始孩子想做的事情太多,家长可以帮助他把所有想做的事情全部罗列在一张纸上,然后进行分类:喜欢做的事,比如说看课外书、看纪录片等等;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说写作业、锻炼身体等等……然后,跟孩子一起商量把必须做的事情排在喜欢做的事情的前面,最终确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都是大有弊益的。每个人的生活中总会琐事不断,只有准确把握好重点和非重点事宜,才会让人有条不紊、不慌不忙。让孩子自己参与编排计划表,是让他拥有掌控生活的权利,并执行的过程中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
第四,做完的事情要给予肯定。
低年级的孩子对肯定的需求非常强烈,家长对孩子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每一项事情都要给予记录和反馈。家长可以设计一张这样的周表格:5天,每天的每个时间段都要有所体现。如果孩子在规定的半小时之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就给孩子奖励一个番茄的贴纸。当然,如果没有做到,就可以在表格之内打上一个小叉叉,或者是一个烂番茄。家长朋友除了每一天要进行一个小记录,一周也要进行一个合计,让孩子通过番茄数量的多少直接感知到自己的进步和退步。表格可以让孩子清晰地看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好的地方要肯定和表扬,不足之处要与孩子分析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这样才能促使孩子不断调整、不断进步。
第五,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日常生活中,家长朋友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需要走亲访友、身体欠佳、加班等等。如果平时训练到位,孩子不会因为偶尔换了监督人而无所事事,他们会按照计划完成预定的事情。所以,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当然,也会遇到孩子因为没有把控好时间而未来得及完成任务的情况。家长朋友一定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找到浪费时间的根本原因,然后与孩子一起去商讨补救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朋友投入时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正确的引领,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带着爱放手。只有让孩子从内心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才会有动力和责任,把学习这件事情做好。
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