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校信息  德育教育  教学科研  资源共享  教师风采  学生园地  家长学校  督导工作 
 家长学校  家长心声  教子有方 
  资源共享 更多>>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四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三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目录(2020)
苏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粘土海绵宝宝
 
您是第 位访问本网站的人
当前在线人数 0
 
  家长学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学校 > 家长学校 > 正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伯乐
2023年10月13日 16:30    作者:  编辑:lijun  浏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伯乐

学校和家庭有同一个“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面向同一个“中心”——家长的孩子、学校的学生、社会的未来公民。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让家校合力成为助力,学校与家庭需共同担当、共同践行,形成强大的“教育统一战线”,为孩子营造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期待我们的“同心圆”家长学校能和广大家长朋友一起成长,帮助孩子们心向阳光,扬帆起航,共铸灿烂的明天。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伯乐》。

一、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前段时间去表姐家做客,侄女小霜陪着我看电视,半个小时的功夫,让孩子进屋写作业这样的话,表姐说了三次。可能是看孩子一直没反应,表姐忍不住开始唠叨:“你看看对面小文,他跟你都是三年级,人家考试几乎每次都是年级前十,其他奖项也拿过好几个了,你整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玩其他的!”同为家长,我理解表姐的焦灼,在这个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年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优异。

表姐一直说,孩子始终没做声,默默进了房间,但是转身时小脸上的落寞尽数被我看在眼里。小霜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她从小就喜欢捏陶土,可以为了一份作品坐上两三个小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耐心、坚持、自律这些宝贵的品质,我在她身上都能看到。但是表姐似乎并不满足,或者说并不在乎,她只看到了孩子成绩还有待提高。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在中国式家庭中耳熟能详,做父母的可能只是逞一时嘴快,但是却鲜少关注过孩子听闻这句话后的感受,毕竟他们从来未曾如此苛刻地向我们提出“你看看别人家的父母!”

二、每个孩子都是千里马

回顾孩子的成长,当他们还年幼时,我们曾如此欣喜于孩子的点滴进步:第一次咿呀学语,第一次蹒跚学步……我们恨不得用镜头记录下来昭告全世界,此时的孩子是如此熠熠生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眼睛似乎蒙上了一层滤镜,自动过滤掉了孩子身上的优点,习惯看到孩子的缺点。

“天天玩游戏,作业做完了吗?”

“光知道看电视,都看多久了?”

“写作业时磨磨蹭蹭的,就不能速度快一点?”

……

这类话是不是听着很熟悉。

其实孩子的内核没有变,他一直都在沿着自己的节奏稳步增长,变得只是家长的心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

孩子初期都是一张白纸,我们赋予什么样的色调,最终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画作。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也是千里马的时候,试想一下,我们有没有成为“伯乐”型的家长呢?

三、伯乐型家长扮演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世界上最高频接触的人群。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将来站立的高度,父母的赏识更是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发展形态。一个自信阳光的孩子,未来才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才有稳抓实干的执行力。

怎么成为伯乐型家长呢?我这里提供了几种角色给大家:


角色一:旁观者

旁观者就是吃瓜群众,简单来说就是细致的观察,从教育的八角笼中跳脱出来,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孩子。看看孩子面对新鲜事物的化学反应,面对两难选择的内心挣扎,面对失败经历的自我修复……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适当地把自己放在路人的视角,反而能够激发孩子的天性,同时解锁孩子身上的特异功能。就像《爸爸去哪儿》节目里,爸爸们透过显示屏,发现离开大人的庇护后,孩子就像一个个小大人,在另一个空间里的一言一行常常超乎自己想象。

我曾经接到过一位家长的反馈,孩子在家里做作业很拖拉,自己要全程坐在孩子旁边督促,动辄就是父母吼,孩子哭,但是最终依旧于事无补。我给她的建议是,让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项任务,比如烧一次菜,做一次手工等,在这个过程中,除非孩子需要帮助,否则大人坚决不能插手。

事实上,孩子的第一次下厨房经历,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但是渐渐地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他的小脑袋里开始规划着做事的先后顺序,最后还不忘将混乱的厨房恢复原样。从战场到秀场,孩子的时间观、规则感、收纳意识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劳动教育中积聚的勇气让孩子对作业也有了完胜的信心。

和旁观者对立的是干预者,如果我们总是把孩子当成提线木偶,永远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幌子,过多干预,这样的成长环境无疑是窒息的,短时间看孩子也许少走了弯路,但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是抵挡不住外界的狂风骤雨的。


角色二:支持者

支持者就是粉丝,像欣赏偶像一样发掘优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欣赏和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追光灯下的宠儿们是稀缺资源,更多时候,我们的孩子都只是芸芸众生,很难得到别人的赏识。那作为父母就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个忠实粉丝。

海伦凯勒曾经被命运剥夺得非常贫乏,聋和哑的双重打击,她的人生是至暗的,但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莎莉文老师的全力帮助,成长为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相比于她,我们的孩子外部硬件足够优越,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缺的只是一个肯定的正面视角。

聪明的父母在生活中要抓住一切突发事件,肯定孩子的表现。赞美孩子时,要真诚地表达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不能笼统地用一句你真棒涵盖。即便孩子在某件事情上遇到挫败,作为父母也要表扬过程中孩子为之付出的努力。

和这个角色对立的是批判者,孩子内向沉默,你就认定孩子自闭将来会被孤立;孩子外向闹腾,你又认为孩子定力不够假以时日难成大器。在否定中长大的孩子,会把父母的看法内化为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确实是不值一提的人。

我们永远要看到孩子特质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孩子性格内向,将来也许擅长探究;孩子活力四射,未来也许适宜掌舵。毕竟开在春天的花,每一朵都有不一样的形态。


角色三:同行者

同行者就是伙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辐射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开始以一个准大人的身份自我标榜,他们在不断观摩他人的过程中,开始有了对世界的初期认知和处事方式,父母作为他们第一时间的参照对象,一言一行很快就在孩子身上等比例放大。

如果说你希望孩子燃起对书本的热爱,那工作之余放下手机,给孩子营造书香的家庭氛围;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闲话家常,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父母是镜子,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那作为父母更要以身作则,与孩子平等对话。一个优秀的同行者,身上兼具等待、包容,当亲子沟通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我们的孩子更容易与世界和解,和谐共处。

和这个角色对立的是决策者,总是把孩子的一切都部署妥当,代替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或者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要知道,不能替自己决定是很痛苦也阻碍创造力的事情,被支配的孩子,自我意识稍加觉醒,叛逆往往空前强烈。所以,我们必须跟随孩子的能力和认知的水平,掌握好作为父母应有的边界感。


人生是一趟旅程,父母与子女携手同行是路上最美的风景。作为父母,人人皆可以为伯乐,前提是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让孩子变成一匹所向披靡的千里马,不需扬鞭自奋蹄。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苏ICP备11012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