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老干部 >> 正文

老干部

蕊园夜话 第3期

蕊春夜 第3期

姜亚民 编 2014年8月18日

【教育会所】

由名师拖课所想到的

——小议教学行为文明

姜亚民

一次闲聊,有个常有借班上课机会班级的老师告诉我,他问学生,听特级老师上课,你们有什么感觉?意想不到的是有位学生脱口而出“会拖课的”。我听后感到有点诧异。最近,参加一次名师会课活动,我留心注意了一下,果然如此,五位借班上课的特级教师或学科带头,无一例外,居然人人拖课,多者十分钟,少者五分钟,真被那位学生言中了。我心里好似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拖课既不尊重学生,违背学生心愿,又剥夺学生课间休息、娱乐、方便的时间,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这本来是每个教师都知道的常识,况且绝大多数人都讨厌校长拖会。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名师一定要拖课呢?为什么这么多老师不执行学校的明文规定?为什么老师普遍不在乎学生的感受?……由此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教师上课拖堂看起来似乎是件司空见惯的小事,用不着大惊小怪,小题大做。然而,仔细想想,它则涉及到一个被普遍忽略的教学行为文明问题。虽然教育本身是一种文明,但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却有文明与不文明之分。例如,辱骂、体罚学生,这是大家公认的不文明,因其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国家有法规明文制止,教师普遍注意。而另一种以“非暴力”或“软暴力”形式出现的教学不文明行为,却往往被不少人忽略了,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教学行为是否文明,关键是看教学行为有无人性化,能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尊重、理解、关爱的内心感受。如果从这些标准去衡量、排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就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不文明表现。这些不文明行为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违章、违规、简单、粗糙、强制、压迫,甚至野蛮、粗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尊重学生。如对学生不一视同仁,歧视、厌弃差等生,很少让他们发言,上黑板;当面说学生不聪明,脑子笨;使用变相惩罚手段,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不让坐下;学生做错题,罚背,罚抄,罚做;张榜公布考试成绩,排名次;死守师道尊严,无意剥夺学生学习主动权;随便打断学生发言,不让学生把话说完;设置不必要的清规戒律,无意限制学生的活动自由;随意呵责学生。二是不理解学生。如擅自改动课表,随便不上学生喜欢的体育、音乐、美术课,不是雨天不到操场上体育课;擅自提早上课或推迟下课,减少学生必要和喜欢的课间活动。法规节假日和双休日安排大量书面作业,挤掉学生自己喜欢的活动。三是不关爱学生。如爱学生讲条件,以学生的成绩及表现作为施爱的条件,偏爱优等生,冷落后进生。课上喜欢指名优等生发言、板演,将后进生的座位安排在角落里,一直让他们旁听。爱分数不爱健康,用对付敌人的方法对待学生,搞题海战,打消耗战,滥订资料,超量布置作业,频繁考试,伤害学生身心健康。

这些不文明的教学行为,不像辱骂、体罚学生那样严重,看起来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也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一是伤害学生身心。这些不文明教学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进步,而且不同程度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伤害了学生稚嫩的心理。这种心理伤害,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厌学、厌师,甚至厌世,而且使学生的天性被扼杀,灵性被磨灭,,哪里能成为创新人才?伤害身体是显性的,教师容易警惕,学校、家长易于发现,而伤害心理却是隐形的,教师也许毫不在意,学生却是感受深刻。我曾看到一篇报道,有位退休老人,校庆回母校看望老师时,特别跟老师声明班上那件坏事不是自己干的,那是上小学三年级发生的事,五十年过去了,学生蒙受的冤情和委屈,依然铭刻在心,这是何等的深刻,足见影响之深远。二是损害教师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的不文明行为,往往自己并不知觉,但是,学生却会将其与老师平时讲的道理及要求进行对比,发现老师要求别人与要求自己不一,自己说的与自己做的不一,认为老师是虚伪的伪君子,这样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就会变差,威信就会降低。虽然没有哪个学生敢于当面指出老师的问题,但是他们可能会在同学之间议论,即使不议论,他们也在心底里把老师看穿了。例如,爱拖课的老师,往往以为自己多讲点学生就能多得点,是关心学生、认真教学的老师,其实,学生不仅最讨厌这样的老师,而且知道他是个爱说谎、不讲信用的人。三是危及未来文明。孩子成长后的文明程度如何,与接触最多的两种人密切相关,一是父母,二是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因为小学生最迷信老师,最爱模仿老师。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行为习惯,学生耳濡目染,经过天长日久,潜移默化,老师的那些不文明行为习惯往往会“传染”给学生。例如,爱拖课的老师,他的学生往往没有时间观念,长大后很可能是个不守时、不讲信用的人。

教师不文明教学行为的危害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为什么不少老师没有防范意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文明意识淡薄。为什么不少教师对自己的不文明教学行为,熟视无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压根儿就是自己头脑里没有文明意识,他们认为,过去这样做,别人这样做,自己现在这样做就没有错;只有不打不骂学生,对学生严点、凶点没关系。他们往往不从尊重学生、尊重法规、尊重生命的高度衡量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常常感情用事,意气用事,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走出了文明的轨道,结果是“好心”做出了坏事。二是管制意识过浓。不少教师片面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严格管理学生,把学生训练得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管得很严,管得很死。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没有错,问题是不能过度,不能越位。管理绝不意味着不要尊重学生,不要尊重法规,不要尊重生命,控制学生自主权利,限制学生人生自由,抑制学生人生快乐。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管理应当严而不死,宽严相济,倡导自律。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说,管理实际是一种有胆有识、有序有度的“放纵”,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成长。三是功利主义思想作怪。不少教师之所以做出不文明的教学行为,常常是现在流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作怪。在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下,他们往往考虑自己的感受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少;考虑班级的分数多,考虑学生的健康少;考虑自己的业绩多,考虑学生的负担少……他们不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是让学生当学习的奴隶;没有将学生看成有生命的活人,而是将学生视作学习的工具;不是让自己做教学的助手,而是而是让学生做教学的配角。他们常常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换取自己的名声。

要使教学不偏离文明的轨道,不断提高教学文明的水平,首先,我们必须自觉增强教学文明意识。一是要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高度,深刻认识文明教学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文明的本质是尊重、理解、关爱人。只有实施文明教育,才能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将自己教学行为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密切联系起来,用文明的教学行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尽管每位拖课的教师,也许都是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尊重、理解、关爱学生,爱护和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硬道理,这是教育的宗旨,也是文明的标志.二是要从教学文明的现状,充分认识教学文明的迫切性。由于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不感觉,学生感受深。倘若再不纠正,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其身心健康,而且危及下一代的文明及社会的文明。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现状,清醒头脑,遵章守纪,令行禁止,关注自己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主动、自觉地纠正不文明教学行为。三是要从提高自身素养的角度,切实认识教学文明的必要性。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文明,与自身的文明素质息息相关。一个教学文明的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修养。否则,很难使自己教学行为达到文明的程度。因此,我们实施教学文明,应当从自身的素质抓起,加强修养,提升素质,用自己的文明教学演绎文明,让学生从小从老师的身上读懂文明,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传承文明。其次,还要切实落实好以下三条措施。一是加大教学行为法规化的力度。教学文明的实质是教学行为的规范化,或者说是教学行为的法规化。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教学文明”的具体法规文件,但是,在许多教育教学法规条文中,对教学文明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且有些是三申五令。比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国家早有明文规定,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可是,几十年来,有多少学校、教师在严格执行?问题是不少教师在认识上只注意刚性法规,忽视软性规范,对哪些“非暴力”、“软暴力”的不文明行为没有引起注意;在行为上没有将法规要求具体地落到实处,往往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我们实施文明教学,就是要从落实教育教学法规抓起,一点一滴,落到实处。比方可从不拖课抓起,如果每天每节课下课铃一响,全校无一人拖课,那就表明这所学校向文明教学迈进了一步。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那些明显伤害学生身心健康,且易于评估的不文明教学行为,要作出刚性规定,列为教师考核的标准。二是加深理解学生精细化的程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如果不理解学生,怎么懂得如何去尊重、关爱学生?教师不能以为自己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就算理解学生了。其实,真正理解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是一本难读的百科全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深入、细致地读懂学生,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读准他们的学习心理,读透他们的个性特点。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感受,不要用成人的眼光苛求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爱护他们的童心,保护他们的天性,呵护他们的灵性,采用合适的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成长。三是加热互动交往人性化的温度。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往,文明的本质是人性化。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一定要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充分体现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以信对人,以礼待人,以心育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不经教师许可,允许学生先动手试做,小声议论,甚至不举手发言。大胆试行弹性作业,允许学生选择作业;试行浮动计分,允许学生重做加分;试行无x评价,鼓励学生自己纠错。

加强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行动,让我们每个教师心存梦想,着眼未来,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课堂抓起,从小事做起,把文明的阳光洒在孩子的身上,把文明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今天教学文明的一小步,汇聚起来就是明天社会文明的一大步。

【儿童乐园】

读懂孩子

姜亚民

孩子是一本百科全书,担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首先必须用心读懂孩子这本书。否则,既不能教好书,又不能育好人。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是孩子学习的促进者,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知识、思维、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心理变化等方面读懂学生,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取得预想的生成结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当学会用科研的眼光,看待、审视每一个孩子,切实做到因学生之“材”施差异之“教”,让孩子们都能沿着人生的正确方向,踏着自己的成长节奏,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神秘的内心世界。自然界的千姿百态,社会的千变万化,家庭环境的迥异不一,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真实地再现着他们的所思所想。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与大人迥然不同,常常被大人们所忽视、所冷漠、所误解。如果大人们与孩子的心灵世界存有心理隔阂,那么就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的思想就不会与其共鸣,孩子的行动就不会与其合拍。如果习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即使出发点再好,也无法收到好的效果,很可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教育实质是一项人心工程。教育必须从“心”入手,以心为本。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蹲下身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生活、活动是窥视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接触、交往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通道,留心观察,换位思考是捕捉孩子心灵活动的手段。简单、虚幻、模糊、无序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特点,天真、幼稚是他们心灵独特的风景线。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同情落泪的表情,发现他们的善良;从专注、开心的神态,发现他们的兴趣;从异想天开的想法,发现他们的灵性……教师要尊重孩子,切忌以“规矩”束缚孩子的自由,以“失败”磨灭孩子的信心,以“荒唐”扼杀孩子的灵性,以“包办”低估孩子的潜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悉心研究孩子的心理,摸清孩子的兴趣爱好,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关注、引导孩子的常态发展,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商。要引导孩子不断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由狭小变得宽大,由虚幻变得真实,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无序变得有序。读懂孩子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当教师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教育才真正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教育,让真善美早点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安家落户,以是非观给孩子的内心世界送去光明,以梦想给孩子的内心世界注入活力,以幸福给孩子的内心世界带来温暖。

“读”准孩子的学习心理。孩子是在读书学习中长大的,学习生活是孩子的主要生活。教师的任务就是陪伴、引导孩子在读书学习中成长。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必须“读”准孩子的学习心理。教师要改变那种“看书不看孩子、顾教不顾学、研题不研心”的倾向,在课堂上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思维活动、情感态度,特别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反应、心理活动、心理变化。要要像中医看病那样,通过望闻问切,观颜察色,弹拨心弦,深入了解孩子,密切关注学习动态,及时调节教学,做到“把准脉,下对方,见药效”。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情境中读懂学生,善于从表情、神态、动作等方面觉察孩子的反映。例如,从东张西望发现其兴趣逃离,从愁眉苦脸发现其困难临头,从轻声叹息发现其束手无策,从勉强点头发现其似懂非懂,从双眉紧锁发现其思考潜心,从小手高举发现其欲望强烈,从跃跃欲试发现其成竹在胸,从眉开眼笑发现其成功到手。教师尤其要注意要在分析思维过程中读懂孩子,在互动交流中读懂孩子。提问、讨论,谈心是暴露、剖析、疏导孩子学习心理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孩子暴露思维,交流思想,尽量避免仅要回答“是”或“否”的提问、或者仅靠记忆就能回答的提问、或者已经包含答案的提问。教师提问,要注意面向多数孩子,尽量不要先指名后提问,让每个孩子都有思考的权利和机会;不要给出问题的难度,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去思考。教师提问,要注意给孩子的思维留有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提问后注意适当停顿,让孩子有时间展开思维;尽量不要齐答,让孩子暴露不同想法。教师要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孩子说出答案后要问为什么,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尽量提出一些结论开放的问题,拓宽孩子的思路,让孩子多角度探索问题。教师还要善于用微笑关心他们的生命,用点拨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用等待保证他们的成长期,用宽容给予他们摔倒再站起来的机会,用掌声给他们加油鼓劲,用五角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用黄牌给他们发出危险的提示。课堂上孩子情感的好坏,思维的对错,心理的优劣,不仅与孩子的相关因素有关,而且教师的教学言行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还要善于在反思在读懂孩子,不能误读孩子。总之,教师只有真正读懂孩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课堂生成才能优于预设,课堂教学才能高效、精彩。

“读”透孩子的个性特点。孩子不仅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而且处于逐步形成个性特点的关键时期。孩子的个性特点,特别是性格,不仅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学习,而且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正如有人说,性格成就未来。孩子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条件、环境,特别是与其经常交往的人、经历的重大事件密切相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孩子各有不同的性格,而且不少人性格迥异。孩子们的性格既有倾向性,又有独特性。活泼、好动、任性、依赖,是现在多数“独二代”的倾向性性格。教师应当通过与孩子交往、相处的渠道,在孩子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在孩子们相互之间发生的人情世故的情境中,了解他们各自的性格,摸清他们各自的脾气,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对内向的孩子,要通过多加鼓励、多给机会,让他们敢于暴露思想,发表意见;对慢性子的孩子,要通过催促逼迫、限时完成,让他们加快反应的频率,提高思维、动作的速度;对急性子的孩子,要通过提醒细看多想,适当放宽时间,让他们逐步养成沉着、冷静、谨慎的习惯。孩子的性格还有优劣好坏之分。教师应当注意矫正他们的好脾气,培养他们的好脾气。特别要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老年得子、“官二代”、“富二代”,由于成长条件和环境的特殊,他们比较容易形成不良性格,教师要亲近他们,通过信息沟通、调查走访,关心他们在家庭、社会的表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性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对任性的孩子,不能偏爱、迁就,避免滋长惟我独尊的思想;对依赖性去强的孩子,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其学会独立自主。根雕大师的神奇和伟大,在于通过自己构思和斧凿,将形态各异、价值不大的树根变成形式多样、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我们的教师应当向根雕大师虚心学习,善于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性格迥异的孩子培养成各有其用的人才。

【生活茶室】

插队

姜亚民

新上任的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都有过插队的经历。前不久,习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还聊起了自己年轻时插队的事。这让同样有过插队经历的我不由得怦然心动,想起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插队经历。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打碎了我们这代人上大学的梦想,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城镇青年原本的生活轨迹。“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们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踊跃报名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立志晒黑皮肤炼红心。1968年12月18日,我和同镇同班同学严佑森离开四安镇,走出家门,告别家人,胸前戴着大红花,身上背着行李,来到了地处边远、距家十里的四安公社十二大队九小队安家落户,插队务农,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农民生活,经受了一个个难关的考验。

第一关是独立生活关。我们起初被临时安排睡在吴大妈家里,两人挤睡一张临时铺。烧煮却是在一个三面无墙的车棚里,车棚里放着一个锅厢和一个铁锅。在这里煮饭烧菜,对我们原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来说该有多难啊。最大的困难就是烧不着,好不容易将柴火点着,风一吹火就熄灭了。锅厢里经常浓烟滚滚,薰得我们泪流满面。就这样,一会儿火,一会儿烟,两人忙碌了一个多小时,才吃到了一顿饭,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吃饭也没了力气。为了省事,我们经常把米和菜放在一起煮,不是吃菜饭,就是喝菜粥。后来,生产队设法从仓库里腾出一间房,给我们安排了新房。吴队长是个瓦匠,亲自为我俩搭了两张床,砌了一个灶。所谓床,就是用旧砖头砌了两个墩子,在上面放一块芦帐。虽然简简些,但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起码的生活空间。我们也慢慢学会了烧锅,但大约半个月才能开一次荤,说是开荤,其实就是炒个鸡蛋,解解馋而已。

第二关是农活技术关。我原本以为干农活,只要用力气,不要学本领,其实并非如此。比如说插秧,我开始不仅插得慢,而且歪歪斜斜。后来,吴队长跑过来手把手地教我,他告诉我:一行插四棵,脚间插两棵,脚外各一棵,棵与棵之间距离要一样;两个指头夹住秧苗插半指,不深不浅秧易活;两脚倒退要平移,插到两尺可直腰。经过队长的指点,我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终于学会了插秧。第二天一大早,我偷偷跑去看我插的那片秧,居然与他们的合为一体,横平竖直,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再说行船,生产队收了棉花,必须用船运到八里外的四安镇收花部去卖。队长安排我跟两位大哥去。正好可以回家看看,心里非常高兴。我虽然没有行过船,但看到别人行船只是把篙子插进河里,以为很简单。船刚行了一会儿,我就要求让我试试。我接过船篙,使劲地插进水里,提起来再插进水里……船不仅行得很慢,而且突然像疯了一样,不停地晃动,一会儿撞到左岸,一会儿撞到右岸,我险些掉进河里。我连忙请教王大哥,他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三个诀窍:一是要靠船插篙,二是要用力均匀,三是要见势调节。在王大哥的耐心指导下,我慢慢体悟到行船的要领,船开始听话了,心里乐开了花。冬天,生产队养猪场缺少饲料,我还同他们一起行船到六七十里外的通海区去买胡萝卜呢。

第三关是体力劳累关。种地都是体力活,又苦又脏又累,既要有力气,又要有吃苦精神。挑粪是最脏最重的农活,我从来没干过,我是小伙子,当然逃脱不了。两个粪桶装得满满的,足有一百多斤,我弯下腰,插上扁担,用尽力气,好不容易站起身,可一走起来,就像喝醉酒似的,东倒西歪,粪水也溅到一身。我顾不得这些,咬紧牙关,继续向前走。由于粪池离庄稼地比较远,我们是接力挑运。在我前面的何叔叔,在我后面的王大哥见我挑不动,都自己多跑一点,让我少走一点,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挑了一天粪,肩膀红肿了,骨头像散了架,晚上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割麦也是一件十分吃力的活,不仅要成天弯着腰,而且麦芒刺手臂。那时是分疄割的,不一会儿,我就掉在后面,我头不抬,手不停,拼命地向前追赶,也没追上。尽管我忙得满头大汗,累得腰酸背痛,手臂又痛又痒,但当大家都割完的时候,,我还有一大块呢。钱大嫂,李大妈立刻赶过来帮忙,还边割边告诉我割得快的窍门,使我万分感激。

第四关是条件恶劣关。农业劳动是野外体力劳动,劳动条件很差,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电闪雷鸣,天寒地冻,也是在所难免。还有两件事,让我感到害怕。一是插秧,先要拔秧,拔秧本来不是一件很苦的事,可是长时间坐在水田劳动,不仅脚被泡烂了,而且时常会遭到蚂蝗的袭击。我拔了约摸一个小时,突然脚脖子有点痛,抬起来一看,只见一条蚂蝗叮在上面,而且已有半个身子钻进去了,不由得惊叫起来,急忙把它拉出来,这条蚂蝗有一寸多长,伤口流出了蛮多血。以后,我还被蚂蝗叮咬过。到我年龄大了,做梦依然梦见蚂蝗叮满足了脚脖子。插秧地先要浇粪,太阳一晒发出一股股臭味,我参加插秧,只好成天把手脚泡在粪水里,忍受难闻的臭气,遭受腰酸背痛的煎熬。二是培植棉花。给棉花打药水必须选择晴热天。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我背着药筒,戴着口罩,在大半人高的棉花地里打药水,不仅又闷又热,而且怪味刺鼻,几乎要晕倒。放工后,虽然肚子很饿,但是一点也不想吃,浑身无力。

第五关是社会活动关。哪年头是文化大革命,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头等大事,大队成立了宣传队,支部书记要我参加。我这个人既无文艺细胞,又从来没表演过,觉得很为难,但又不能拒绝,只好硬着头皮参加了。遇到雨天或农闲,我们就集中起来排练节目,选编材料,背记台词,设计动作。第一次大队演出,男女老少来了一大片人,我既激动又紧张。我和另外三个人表演的节目是表演唱“四老汉夸夸家乡美”。我们腰系红带子,头扎白毛巾,嘴粘棉花胡,手拿旱烟斗,躬着腿,弯着腰,在台上欢快地表演起来。当我说的时候,突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我原以为可能是我说得好,谁知旁边的队友指指我的胡子,这才发现原来是胡子掉了,满脸通红。我急忙捡起胡子,重新粘上去。这时人群里又爆发出一片掌声,农民对我是那么的大度和宽容。那时时兴唱样板戏,平时我爱听广播里播放的京剧,时常跟着哼哼。有一次演出,我大胆反串《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清唱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虽然我把京剧唱成了京歌,没有什么京剧韵味,但当我唱完,依然得到了掌声。看来,那时突出的是政治,农民看重的不是艺术而是开心。

经过一个个难关的考验,在长期的日晒雨淋和艰苦磨炼中,我晒黑了皮肤,磨出了老茧,增大了力气,学会了农活,开始有点像农民了。两年的插队生活和劳动锻炼,不仅晒黑了我的皮肤,更重要的是炼红了我的心,使我加深了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锤炼了坚强不屈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农村是个特殊的大课堂,使我获得了一生享用的精神财富。插队务农,虽然打破了我上大学的梦想,但是我至今无怨无悔。我觉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既是发展农村的需要,也是青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年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方向没有错,如今党中央鼓励大学生当村官也是正确的。

打字、校对:姜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