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登·钱伯斯先生的这本书旨在帮助儿童很好地谈论自己读过的书,还要能很好地听别人的发言。很好地谈论的不仅限于图书,从符号标识到文学作品都包含在内。
其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如:“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不但在于思考,也需要学会表达。因为“能够将读过的书说个清楚,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行为,这一行为同时也是完整表达己见的最佳演练。也就是说,在帮助儿童把阅读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时,我们同时是在训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三种分享——分享热情、分享困惑、分享关联性;也陈述了四种表述方式——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大家一起来发言、聊出新想法。我觉得“聊出新想法”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教师需要做什么?说什么?是不是把教师的新想法告知孩子?显然不是,这儿的“新”是从儿童的理解定义,倒是教师可能从孩子们的讨论中获得新的启发。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值得探究。
儿童也是评论家?——儿童就是评论家!在我们看来,文学评论是一个很深奥的研究范畴,教师尚且水平不够,更别说孩子了。可是作者打破了常规的思维,举了很多的实例向我们证实了他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评论能力,老师的职责所在就是帮助孩子们善用这份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儿童就是天生的评论家!
阅读谈论中弥足珍贵的是什么?——真心接受儿童的意见,相信所有的看法都是宝贵的。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就是:真心想得知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老师们需要一组完整的问题来辅导学生畅谈读书心得,必须让读者在表达意见时感到放心,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分量。
为什么要“说来听听”“你的意思是.......”这两章的立足点就是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询问、质疑;耐心听孩子浅显、幼稚的意见,而不是急于发表老师的高见。想想我们组织读书活动,就喜欢问孩子“为什么”,“受到什么启发”“好在哪里”等等。今后,我们只需坐下来,笑眯眯地对着孩子们:“最近读了什么书?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