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对于乡村孩子来说,生活里有田野,有炊烟,有古井,有竹林,鸟语蝉鸣、鸡犬相闻,是有声有色、四季分明的动态画卷。这都是与城市孩子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将是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源泉。因此,乡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独具特色而任重道远。下面,我谈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选材要有“烟火性”。
1、“烟火性”要源于选材的“真”。
亚历山大•蒲柏说:“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感受最深的必然是他们每天经历的日子,你让他们写舞台剧演出、最新的电影、最近的旅游,他们如果没有这种体验,那必然是胡编乱造、语句生硬。可是,如果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田野、树林、家畜……那就随手拈来、妙笔生花。因为生活的环境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他们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复述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能打动心灵的必然是真实的场景,真挚的感情,在某一瞬间击中读者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
养蚕是很多班级做过的事情,城市的孩子养蚕不太容易,难以取得新鲜的桑叶,家长也缺少养蚕的经验。可是,乡村的孩子就不一样啦,桑叶随处可见,就连学校的围墙边也长着茂盛的桑树,绿油油的桑叶垂到围墙里面来了,一伸手就能摘到。为此,我制定了一个作文综合体验计划,先买了一包蚕卵,密密麻麻的,也不知道有多少粒,每个孩子都分到十几粒,吩咐他们即时起,看到的听到的皆是作文,只写自己的亲眼所见。
孩子们先折了纸盒子,爷爷奶奶也一起参与进来,认为纸房子透气性差,还不结实,一起动手砍毛竹,做竹匾,铺草垫。第一篇作文《来来来,搭房子》顺利出炉,孩子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动手劳动的场面,生活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形神兼备而又妙趣横生。蚕宝宝的出生也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孩子们一做完作业,就趴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当第一条蚕宝宝钻出来时,他们的激动无以言表,迫不及待地写下了《我亲爱的蚕宝宝》。找桑树也很有意思,孩子们放学以后奔跑在阡陌纵横的田野,只为了寻找一棵心仪的桑树。他们抚摸着绿得发光的桑叶,采摘汁液饱满的桑果,惊喜地发现了毛毛虫,甚至看到了野蚕。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到:“河岸边的小路很窄,两边是密密的树林,人烟稀少,静得有点让人害怕,我看到有几片桑叶卷起了,便好奇地问奶奶,是怎么回事?奶奶说是‘鬼打结’,每片卷起来的叶子里都躲着一个冤魂。我吓得把这些叶子丢得老远,过了一会儿,想想不甘心,重新把它们捡起来,小心地扒开叶子。啊?哪有什么鬼魂?不过是野蚕在里面吐丝而已。”当孩子把这一切写进作文时,它就不是静态的平面的画面,而是有声音、有气味、有生命的故事,很多场景似曾相识,使读者产生了代入感。接下来,他们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学会了爱和责任。有一个孩子的蚕宝宝死了几条,她整整哭了一天,还专门写了《想你》。接下来,蚕一天天长大,父母一起帮助孩子用稻草扎成蚕垄。孩子们亲自养大了蚕,看着它们吐丝结茧,又破蛹而出,体会到生命的周而复始和生活的美好。
蚕儿在成长,孩子们在成长,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在成长,蚕结了茧,我们的作文也成了串,一共写了11篇和养蚕相关的作文,在批阅作文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笔下,是一个无比美好真实的世界,而这份美好,并不是老师教的,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真情实感。“养蚕”只是一个小光源,它却照亮了乡村的田野,照亮了乡村孩子的童年,也照亮了乡村小学的作文世界。
这就是屠格涅夫说的:“弹旧调不管弹得多么热情,总有一点学生练习本的味道。即使愚笨也好,但必须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气息,自己固有的气息,这一点最重要!”
2、“烟火性”要重于选材的“纯”。
选材的“纯”指的是单纯的思想、纯净的心灵。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慢慢形成,我们要给孩子多呈现这个世界美好的面貌,赋予孩子们最初的真善美的种子,为孩子们以后的人生涂上一层温暖明媚的底色。在这样的教育思想引领下,我们要更关注题材的纯净,儿童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呵护。我经常和孩子说一句话:“小事大写”,努力发现身边小小的善,纯纯的美,再具体生动地描述,小作文也可以写出大意境。乡村孩子虽然见识不及城里孩子,但是大多淳朴而单纯,引导他们发现、描述生活中遇到的小美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3、“烟火性”要淡于选材的“新”。
很多老师在指导选材时,会强调题材的新颖,其实在小学阶段,尤其是起步阶段,我认为要淡化对“新颖”的追求,因为一味地追求新颖,会误导孩子避开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凭空编造题材或者机械地模仿范文,这都是不可取的。孩子们的灵感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回归生活,回归平淡,回归初心,让他们一开始就喜欢作文,把写作看成是生活的延续。
二、“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指导要有“台阶性”。
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还需要适当地引导,使之喷薄而出。作文指导是一门艺术,不是教条主义,更不是实用主义。我在指导孩子写作文时,常说三句话:
1、 随心所欲写作文。
在写作文的初期,进行了基本的指导后,我会鼓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不离题,能写多长就写多长,很少给他们作文的框架,生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写作时缩头缩尾,难以大展身手。有时候,一篇作文有的孩子洋洋洒洒能写好几百字。
2、 大刀阔斧砍作文。
在孩子们痛快淋漓地写完后,我就叫他们大声读作文,自己读,同桌读,一发现问题,就拿起红笔大刀阔斧地删除,把关系不大的语句全部删除,经过这个环节后,作文要缩水三分之一左右。
3、 精描细画补作文。
删减后的作文,明显精炼了许多,情节也更加紧凑。我就再加一把火,鼓励孩子对作文进行精细加工,从标点符号到字词句段,再到写作技巧。我一直认为,写作技巧的渗透不宜过早,如果过早地介入,孩子在写作时,过分地追求技巧性,容易造成辞藻华丽、内容空虚的毛病。司汤达说:“以不矫揉造作和真实而为人乐于读吧。过于追求高雅的文笔,最终既引来钦佩,也带来枯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范写要有“血肉性”。
在写作之前,我会先写写“下水文”,站在儿童的视野,回忆自己的童年,把自己儿时的乡村生活写成篇幅适宜、有血有肉的作文,不会刻意追求文笔的完美,只关注情感真挚、情节丰满。当我把作文读给孩子们听时,他们会觉得老师写的他们也会写,甚至会比老师写的更好。范文的亲和力是沟通师生之间不同的生活时代的桥梁。尤其是在乡村,几乎没有孩子去什么机构专门学习写作,老师的范文就显得更加重要。
有一次,我想让孩子们写一写和春节有关的作文。我先写了一篇作文,回忆了童年时过春节的情景,从腊月初,和家人慢慢备置年货,灌香肠、腌腊肉,院子里挂满了熏鱼腊肉,年味儿开始飘出,家家户户蒸馒头蒸糕,把一笼笼雪白的馒头倒在铺好的竹席上,孩子们穿梭其间,不亦乐乎。再到被大人赶出去,躲在远处看他们贴春联,只因为怕我们多嘴。写了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收到的第一个红包,左邻右舍塞给我们的糖果。还写了正月半的“放社火”,夜幕初垂,大人们用芦苇和稻草扎成火把,我们跟在后面,跟着燃烧的火把在田间奔跑,一是为了驱凶避难,而是为了祈祷来年的丰收。当我这些读给孩子们听时,他们变得兴奋而热烈,他们说:“老师,您小时候也这样啊!“这样的作文我也会写!”“以前的风俗和现在的不太一样了。”他们紧追其后,也写出了他们眼中的春节。
四、“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反馈要有“表演性”。
作文写完后的反馈十分重要。《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一书中写到:“如果文章的语言和感情不实在,作者就是在瞎编,就是在写他不关心或不相信的东西,那么根本不会有人对这样的小说感兴趣。”我深以为然。如何检验一篇作文是否过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演出来”。上学期,我们班写了一篇《我的心里话》,在评讲时,我挑了一篇,请两个孩子上来表演,一表演,问题就出来了,下面的“观众”就评价了:“这个情节太假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缺少心理描写,三两下就演完了。”“此处语句啰嗦,现实中没人这么说的。”作文中隐藏的毛病很直观地呈现出来。然后,我再指导他们怎么修改,一切都水到渠成。
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延伸要有“无限性”。
纪伯伦说:“作文所面对的绝不是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如果你要写作,你必须有知识、艺术和魔术——字句的音乐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和热爱你读者的魔术。” 作文的时空有无限的拓展性,题材有无限的可能性,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他们的作文就有无限种可能。当我们进行一次作文训练时,,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意识地把选材的范围、表述的方式、情感的渲染、品行的塑造、心灵的熏陶等,尽量地延伸,让小学阶段的一次次作文训练,成为他们精神素养的源泉。
作文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刻板而又灵活、理性而又感性的话题,当我们抛开那些世俗化、功利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发现一篇作文的教学可以在老师“台阶性”的引导下,写尽“人间烟火气息”,“有血有肉”地表演我们的生活,使孩子们的精神滋养不断充实乃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