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优化问题设计 落实语文素养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设计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优化问题设计,从思维的聚焦点、兴奋点、发散点出发优化问题设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真正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设计  语文素养  聚焦点  兴奋点  发散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探究知识的动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石。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优化设计,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望;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能够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还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及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优化问题设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真正落实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设计问题

在摄影技巧中,把相机镜头焦距调准确,这样拍出的人或景物才清晰,这就是聚焦。在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只有抓住学生思维的聚焦点,学生才能将思维集中,随时处于聚精会神的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伴随问题解决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问题的设计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设计出能激发学生热烈学习情绪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知识。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也即教学难点为:“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孙中山为什么要这样说?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从中你体会到什么?”问题直指教学目标,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第一小节时可设计问题:“读了第一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来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从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等方面体会这所学校的独特之处。这样能很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说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落实语文素养。

2.根据文本感知设计问题

赞可夫指出:“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具有科学实践意义。”文本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没有整体上的感知,就无法深刻认识事物本身。统编版语文教材以课文及单元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因此,在问题设计时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1.初读课文后思考:想一想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课文围绕美妙,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2.细读课文后分析:你觉得哪些地方美妙?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吗?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能和同学交流吗?3.再读课文后回归整体:知道我们这篇文章的构段方式吗?你还知道大自然中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这样,以“美妙”一词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语文要素得到了体现,人文主题得到了彰显。

如《手术台就是阵地》,可围绕文本标题设计问题:“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本文主要写了什么?”《秋天的雨》从文章的开头着手设计问题:“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掌声》可从文本内容设计问题:“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为什么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掌声给英子带来了什么变化?”《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结尾设计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些问题都能帮助学生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

3.根据教学环节设计问题

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不一样,所以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问题。在教学开始阶段,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统领全课,进行导入性提问。在教学展开阶段,可抓住重点词句,关注字、词、句、段,以语言为落脚点来设计探究性问题。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可对课堂进行总结性提问,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知识,使脉络结构更加清晰。

《搭船的鸟》在导入部分可以设计问题:“1.你喜欢小鸟吗?喜欢哪一种鸟?2.你搭过车或船吗?去过哪里?”引入课堂教学。在让学生朗读过课文后,可设计问题:“1.文中搭船的鸟是什么鸟?2.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教学展开阶段设计问题:“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2.你能通过动作描写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吗?”通过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词来让学生进行探究,体现了语文魅力。

《带刺的朋友》一文在教学展开阶段设计如下问题:“刺猬是怎样偷枣儿的呢?能找到2—9小节中刺猬偷枣时的动作的词吗?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能描写刺猬的动词“爬、停住脚、摇晃 掉、归、滚、驮、跑”等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到刺猬的聪明。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设计问题

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设计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更为主动有效的参与学习。

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问题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事物会使人产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童话,在引导学生读文章题目后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导入:“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能立即调动已有经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再由一场特殊的旅行这一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有一场特殊的旅行可是在牛肚子里哦,此时,你想了解什么?”由此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学生学习的劲头很足,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与跳跃。

教学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三首古诗,让猜猜写的是个季节的景物。通过猜测季节,学生读古诗的兴趣由此而激发,在此基础上再设疑:“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由此,进一步激发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从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设计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认知冲突是学习的刺激。从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设计问题,能寻求学生认知与课堂深度的平衡点,使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度。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到现实生活及个人经历的影响,这样的常规思维多为顺向思维。但是当学生受到认知冲突,将会产生逆向思维,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可设置认知冲突:“老屋一百多岁了,这样老的老屋应该早已倒下了。可为什么文中的老屋却怎么也不倒呢?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这样的问题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明白老屋本来老早就要倒了,可是却因为小动物们遇到困难需要老屋帮助,老屋才没有倒。老屋不会倒下,因为他总想着在别人需要他的时候去帮助别人。

《灰雀》一文中,可由问题“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可为什么方式不一样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产生思维的火花,体会人物的品质。《一块奶酪》中设计问题:“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面对诱人的奶酪,蚂蚁队长为什么没有吃?”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面对诱惑的做法,学会健康生活。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设计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能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1.从体验人物精神品质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人物精神品质是最有效途径。

《在牛肚子里旅行》可设计如下问题:“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青头的帮助,他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出来。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去年的树》可设计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鸟和树友情深厚?从中你能体会到鸟的什么精神?”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个性化思维发展,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健康的情操。

2.从学生生活感悟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借助外在的帮助以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感悟体验出发设计问题,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教学对话展开。

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的画面。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设计问题:“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帮助别人?”学生设身处地,能够有感而发,问题圆满解决,思维得到锻炼,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问题:“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在与平日的认识有所差距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从而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3.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问题是学生学习探索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更是教学活动得到及时顺利进行的基础。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等能力。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出发设计问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和同学们说一说吗?”

《司马光》一课中,设计如下问题:“加入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不会叫的狗》从文章的结尾处设计问题:“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能为这只狗续写第四个结局吗?”《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从文章的结尾处设计问题:“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设计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方法应多样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相机突破,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芳.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2]锦华.课堂提问的艺术[M].万卷出版公司,2014.3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

[4]王拥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解答(上).book118.com

[5] 姚磊.优化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基础教育参考,2014,(19):48

[6]金娅覃.课堂中发散思维与聚焦思维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