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艾登·钱伯斯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我深深地被“说来听听”那种带有探询、邀请发言意味的阅读讨论方式所吸引。
“说来听听”和闲话家常一样,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更不是专家口中全面性论述;他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也没打算追究出精确的答案。通过一位老师搭配一组对某一特定文本有共同兴趣的儿童读者进行多方式的阅读,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通过讨论达到阅读的目的和效果。
怎样“说”呢?书中提出了四种表达方式:
一是说给自己听。这是一种倾听自己内心想法的方式。“除非话从口出,否则我们并不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谈话其实是自我思考的一个过程。二是说给别人听。这是与别人沟通想法,同时借助说话理清自己思绪的好的方式。听众将听到的东西内省消化,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反映给说话者,说话者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检验自己的发言。通过充分表达,每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都获得了提升。这是集思广益的基础。三是大家一起来发言。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式。它能将让我们对于一本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到单兵作业无法达到的境界。四是聊出新想法。这是集众人之力创造出新概念的一种方式。
“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是:真心想知道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或好恶。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弥足珍贵”这四个字。我们做教师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会被误用或成为把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意见会被老师和所有组员当回事,会被尊重;要让他们知道,所有意见都是弥足珍贵的。肯定孩子们所有的答案,让孩子能大胆的说出:“这是我看到的最烂的一本书。”肯定,只有肯定,才能让孩子真正的畅谈、真正的说来听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不说出感受,那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喜欢或者不喜欢,理解或者不理解,怀疑或者认可,这都让读者产生“我要说说”的欲望。当读者是刚刚有阅读能力的低年级儿童来说,适时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认可他想法的独特,这都是对他的莫大鼓舞。
因此,教师别忙着说出你的高见。读者是唯一知道自己想法的人。正因为如此,“说来听听”开宗明义就是要小组成员知道贡献只有自己知道的想法,借此才能建立读者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认识。在讨论进入尾声时,教师是不提供自己的意见的,以免被学生钦定为“观点”,从而决定讨论的方向和顺序。有时候学生会追问老师的观点,此时虽然不宜拒绝,但可以用巧妙的语言鼓励学生继续进行讨论。老师们需要不断将讨论拉回和文本相关的方向,拉回“哪些部分让你感兴趣的主题”。正如学生必须相信自己所有的意见都弥足可贵,教师也要对自己能够主持全局有信心。也就是说,每一位老师首先要对要选定的
要讨论的书籍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得知道怎么响应,怎么提问,怎么带动气氛。
这样在充分阅读以后,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孩子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刻意为之,只要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不要求深度的探讨。最后,在这种讨论中,可能会激发孩子的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可能有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在讨论中又激发了再次阅读的想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的高涨了。让孩子产生“我要说说”的欲望。
薄薄的一本书,看似简单却很有深意。不细细品读,不会体会到书中所传达的深意。它用丰富的实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和孩子交换读书心得,进而引导他独立思考的思路。但是光有理论支持是不够的,还需在日常的课外阅读中实践、检验、创新。希望能在课外阅读这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