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比城乡儿童,城市里的孩子大多比农村的知识面宽,口头表达能力强,书面表达能力也超过农村平均水平。虽说,随着书香校园的创建和推进,农村学校孩子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文旨在以“问题引领,激发兴趣”“由扶到放,自主能动”“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等为策略,指向乡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并基于这一过程感知文本内容。通过阅读,有所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获得丰富的情感熏陶。但因为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加之一些农村家庭对阅读的不重视,所以乡村学生阅读水平一般较城市孩子低,即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少数学生仍然存在指读现象,不能较好地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进度偏慢,在表达时普遍不能做到通顺连贯,滔滔不绝。
一. 问题引领,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充满趣味性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比如在学习《神奇的克隆》一文时,老师问“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为什么课文开头要引用《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毫毛的神话故事呢?“克隆”是一个崭新的科技名词,一般的学生也许并不知道,为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的情趣,同时又生动地引出“克隆”这一话题,作者开篇就引用了《西游记》中所写的孙悟空,取其善于变化的神技,自然地将克隆推到了学生面前,小读者大多知道孙悟空,孙悟空与克隆这一高科技联结起来,谁不想循此追索下去,探索克隆的方方面面呢?
二. 由扶到放,自主能动
阅读一般可分为陪伴阅读和自主阅读两种方式。陪伴阅读好比是“学驾”,自主阅读是“自驾”。
陪伴阅读是指孩子以前不认识字,或者认识极少量的字,或者是因年龄和阅读能力,不能进行自主阅读,而需要父母或老师的陪伴、指导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为了达到让孩子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孩子想像力的目的,年轻父母每天利用睡前,或者白天某时间段,陪伴孩子进行阅读。阅读时以父母读为主,以孩子听为辅,有时还可以进行随机互动,父母编故事讲给孩子,或者让孩子带着想像力编故事讲出来。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设计问题,采用提问、讨论、交流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阅读疑难。
自主阅读是指孩子在识字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从简单的文章或者段落入手,自己去结合图片和文字,去尝试做有限猜测和摸索式的阅读。自主阅读是一种不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始终陪伴,孩子带着阅读的兴趣去独立尝试的过程。开始阶段孩子可能像囫囵吞枣,并不能真正读懂,但随着孩子识字量的扩大,会有一个由最初看不懂到循序渐进能看懂的过程。当孩子从自主阅读中感受到书籍所带来的乐趣时,会慢慢养成下意识关注阅读内容,不断扩大阅读的领域,其理解文字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自主阅读是比较高级的阅读活动,但没有陪伴阅读,就没有能动性的自主阅读。
三. 学为中心,以学定教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占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逐渐变多。但是,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习惯上采用灌输式教学,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机会较少,不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充分阅读和思考,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一些教师虽然采用了自主阅读教学模式,但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完全放手让孩子阅读,而一些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没有认真地阅读。也有一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得不到老师和他人的帮助,导致散失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学氛围过于紧张或严肃,又进一步影响了一部分想“表现”的学生,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
一些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时时处于学生理解的“困难区间”,老师只能“自言自语”,课堂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长此以往,难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观察课堂,研究课堂,查找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也有一些老师,问题一抛出,就迫不及待地希望学生回答,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生怕课堂“冷场”,急于“帮”学生的“忙”,殊不知,帮了学生的“倒忙”,慢慢地,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惰性”,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懒得动脑,懒得举手,懒得发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带着任务上路,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彼此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转换师生角色,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形象,能放下身子甚至蹲下身子,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为人师者,也要向学生学习,学会倾听。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既要适时“让道”,也要适时地“现身”,给予适当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同伴互助,方能获得独特的知识、情感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正确地鼓励和评价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阅读的信心。笔者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班上一名学生一学期都难得举手发言,但他突然举手回答问题了,我当即请他回答问题,结果他回答正确,我立即表扬他:“太阳今天从西边出来了,是石头也会开花的。”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而那名平时羞于发言的学生则一脸的自豪。
四. 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课内教给方法,最终是要运用到课外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要引导学生长期坚持阅读。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阅读计划,包括每天读什么书,每天读多少字,一月读几本书,一月读多少字,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后,更重要的是落实和定期检查。笔者曾为本班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本《阅读存折》,上面有学生姓名、兴趣爱好、年龄、出生日期等学生信息,也有“开户宣言”:我宣誓:本人愿意自本存折启用之日起,保证每天抽出 分钟时间阅读。还有阅读日期、阅读书目、存入、支取、余额等类似银行存折信息。学生一天用于读书的累计时间就是“存入”时间,存入的时间可以用来“支取”:买零食、看电视、免作业等。对于没有完成读书计划的学生,老师要及时查找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读书困难。班级要建立读书角,准备一些学生喜欢的书籍。有的学校图书室同一本书有几十本,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共读。班级还可举办读书会,就同一本书师生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展示自己读书的收获。
总之,虽然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很多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者,应采用多种策略,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阅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