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何必面面俱到

“至少从1963年起(以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为标志),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确立了一种‘面面俱到’的阅读教学习俗,教学以‘篇’为单位,‘字词句篇、语修逻辑’,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等,都挤在一篇课文里‘教’(主要是老师‘讲’)。‘每课的教学重点,课文内容,字、词、句、篇知识,以至于写作方法,都可以充当,头绪纷繁,十分杂乱。’”

这是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一书,在谈论“例文类型的课文怎么处理”时对当前的一种主流课堂所做的描述。从这段话的用词中可以看出王教授是不赞同“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的。那么教师为什么要“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法在现在为什么仍为主流,我想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应试教育的需要。应试教育的是与否,赞与谬,我们暂且不去探讨,它之所以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说明了它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产生看的见的效益。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公开课除外)都无法对考试的内容与题型及各种要求视而不见。教得好不如考得好,这在当前的中、高考制度下成了评价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所以碰到这样一篇例文,教师怎能不充分挖掘,就像开掘矿产,一定要把所有可用资源全部开采出来,充分利用。

做教师的必须要研究考试动态,出卷特色,答题方法,而课堂就成了很好的练兵场,字词句篇、各种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等都要训练到位,获取高分便是硬道理。

第二,“放不下”的教育情结。教师是奉献型的人群,他们总认为,自己要把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教给学生,恨不得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让学生学会了。一篇例文集多种利用价值于一身,怎能视若无睹?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给学生听,就怕学生听不进,搞不清。

第三,我不想牵扯到当前社会“浮躁”的心态,但这种情绪确确实实地影响到了教师与学生。教育部门与家庭的急功近利,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学生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适应了接受而退化了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教师不拎出来,学生是不愿自己去发现并探讨的。

教师是不得不教,学生是不得不学,所以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在做着解剖文本的工作,有些学生渐渐产生了倦怠。

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去思考,当前学生缺失的是自主钻研的意识与兴趣,是不是可以结合这样的需求去构建课堂,培养学生内在的能力。一篇文本,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就语文的某一、两个知识面让学生去发现、探讨、实践、拓展。

适当“放下”,适当“相信”,让孩子做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去钻研某一方面的学问,这也许可行。这关注的不再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而是非指定的,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关注的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考试成绩。当然我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不是有这样的一种比喻吗,一只鸡蛋,从外面打开,那是食物,但如果从里面打开,便是新生命。怎样从里面打开呢?那就是学生的求知欲。每个学生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的欲望,但随着学习难度和学习压力的增加,求知欲更多依仗外界施加压力来保持。化繁为简,寻找学习与兴趣培养的契合点,摆脱“面面俱到”的思想禁锢,挣脱应试教育的利益困笼,以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理念为依托,以儿童的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未来的成长为方向去构思我们的教学与教育,这是一种回归,是经历虚假繁荣后的重新积淀。

曾有机会听过一些特级教师的课,感觉他们的教学是那么从容而充实。也曾听过台湾名师的课,感觉他们的教学方法与我们又截然不同,一堂语文课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曾脑洞大开,是不是一开始,我们就走上了歧路,所以感觉步步维艰,每天的教学工作就像战斗一般。如果我们现在所踏上的是一条歧路,那正确的路在哪里,那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沿途是否有风景?

或许,我们无法转道,因为在我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地认为这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