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这本书的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生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书的内容与主旨从书名就可以略知一二,主要是试图教导人们更好地阅读一本书,不管是想要读的,或者被迫要读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怎样来阅读一本好书,而非坏书。同时书中也一直贯穿着“主动阅读”这个主题。              

       就像书中所说到的那样,每一本著作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作者的主观认识的影响,这本书处理的很成功的地方,在于作者既通过各种实例的分析来显示了自己知识的渊博,提出了很多很中肯的建议,同时也在一些自己的确不太精通的领域承认了自己的不足,通过区别化的词语来进行对读者的教导,很多程度上保证了写作的初衷,也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的话“在不了解一本书之前,不要妄加评论”。                                                                

        作为一个正经也罢,装模作样也好,所谓读书爱好者,这个时候碰上这本书,也算是一种教化,并不是说完全来否定自己之前的读书的方法,而是说,看完这本书,最起码可以让自己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读书这方面的好与坏,换句话说,知道改进的方向在哪里。古语有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书中这样讲到“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当时看到这段的时候,曾经想过,在我们工作中,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一种实用类的书籍,我们就是需要简简单单从书中借鉴一些话语或者一些表格,那么这种算不算真正的阅读呢?毕竟,可能就是那么的简单,但我们却达到了我们想要的阅读效果。难道说,这种更多时候的生搬硬套并不归属于阅读的范畴?                             

       对于自己而言,最受益的是书中在反复强调着的“只要有好的方法,大部分的书籍,其实都是可以阅读,理解的。”我想最起码应该记住这句话,认真学习,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与方法,可以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去阅读一直喜欢却找不到进步的哲学类的书籍。当然,一切的前提是行动起来。                                     

       当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常说,怀疑是进步的开始。没有完美的书籍,没有完美的读者,一切以你作为一个读者,是否因为你的读物而取得进步来评判,这种进步,可能会仅仅是一个认识了更多资讯的小进步,或者得到了许多知识的中等进步,也或者是发展了自己的理解力的大进步。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阅读习惯,书中讲的不一定完全适合,也不一定全对,关键还是看作为读者本书的你自己。其实,做一个主动的、快乐的阅读者,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