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读《论语》有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论语》如珍珠般闪耀在中华大地的上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虽然这本书从成书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但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们明白: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读《论语》使人知仁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让人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有所启发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做人的立身原则。                  

如果我们都按“仁义礼智信”这一标准去做,社会将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文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