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派教学如何走向明亮那方》有感
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年第3期上,我读到了我校 朱国忠 老师的随笔《苏派教学如何走向明亮那方》。 朱 老师在随笔中清醒的指出,苏派教学面临的尴尬: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呼唤江苏的教育工作者,要“起而默行”、“求同存异”,用心灯点亮广阔的教学世界,努力建设中国教学流派的大熔炉。
以前,我对苏派教学认识很模糊, 从朱 老师的文章里,我感觉那些“大家”也并非很清楚。于是我认真查找资料,在成尚荣《苏派与苏派研究》里,我对“苏派教学”有了“笼统”的认识:
苏派教学,她是一种地域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作为一种文化,她会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认识,教学实践,教学思维,教学行为;她可以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提高创造力;她是我们的立教之本,治教之道,兴教之路。胡锦涛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政治是如此,教学亦如此。
苏派教学,她是一种流派,更是一种精神归属。她让我们江苏的教育儿女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教学家园,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精神栖息地。有了这份归属,我们更有了包容开放的胸襟,我们更有了远瞻开阔的视野,我们更有了融通高蹈的抱负。
苏派教学,她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价值认同。这种价值的认同,价值的追求,是苏人气质在教育中的流淌,她让我们告别了大一统,告别了千人一面。意味着我们更专业、更专长,意味着我们更谦卑、更豁达。一种被认同的身份是值得尊重,值得敬仰的。
苏派教学,是一条长长的流。
流,河流,弯弯曲曲,蜿蜒绵长,从容地流淌,一路接纳着支流的汇聚,奔腾着向着远方。站在这条流里,溯洄从之,去探索她文化的根脉。
很唯美,我愿做苏派教学的一滴小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