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情境,不能“不着边际”

情境,不能“不着边际”

李红霞

【教学案情】这是四年级数学《线段、直线、射线》的情境导入片段,引发了我的思考。

师:同学们暑假里都看了哪些电视节目?

生1:我看了“超级女声”。

生2:我看了《机器猫》

……

师:那有没有人看过《西游记》啊?你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些人物?

生!:我喜欢猪八戒。

生2:我喜欢孙悟空。(出示人物画)

师: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呢?

生1:他会腾云驾雾,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生2:他有火眼金睛。

……

生5:他有一根金箍棒。(出示金箍棒的画面)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什么特点?

生:可以变长,也可以变短。(出现动画)

师:有其他意见吗?

生: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得很细。

师:是的,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一样东西可以伸长,也可以变短,它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段、直线、射线》。

问题凝视:这个导入部分整整用了5分钟才引出课题。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来看,他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你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等问题引起的学生思维兴奋点太多,使他们无法认清背景中的对象,从而不得要领。其实,从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固然能吸引学生,但进入话题要快、要准,问题要少、要精。可以直接切入“西游记里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什么特点?”一旦有学生提到“金箍棒可以变长可以变短”可以见好就收。这样用很强的指向性把情境和教学内容产生直接联系,让学生抓住本质。

问题透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学习情感。情境是我们课堂上实践学生情感的主要方法。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随着 “情境”使用的深入,一些老师的理解产生了偏颇,他们认为情境是课堂上的“必需品”、“调味品”,似乎一堂课有了情境的注入,才能“烹出鲜味来”;甚至理解成了只有精心创设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才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每堂数学课,都下意识地把新知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浓墨重彩地引出。一些计算教学,本来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现在非要把它置身于某次买卖,某个比赛等的情境之中。有的教师为了渲染氛围,搞活气氛,添枝加叶,增加情节,结果导致教学偏离主题,学生不知所以然,回答更是离题万里,数学课甚至不姓“数”了。

“贪多而勿得”。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平均用力,反而会造成顾此失彼,学生无法形成鲜明正确的认知。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设计情境,以让学生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为目的,正确把握其使用的量和度。这样,才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