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爷爷奶奶,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爷爷递给我一个鼓鼓的红包……
“外公外婆,祝你们春节快乐,笑口常开!我的红包呢?”“你要多少啊?”“后面省略五个数!”
看着眼前作文本上孩子们记录的过年拿红包时的快乐情景,我突发奇想:孩子们今年到底拿了多少压岁钱?他们又是怎么支配这笔钱的呢?我何不做个小小的调查?
第二天,当我将调查表收上来时,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班60位同学共收到154407元人民币的压岁钱(其中还有三位同学不知道自己到底拿了多少,没填写金额),平均每人就是2573.45元,如果除去那三位没填写金额的同学,平均每人就是2708.89元,比某些年轻教师的月工资还高啊!其中最小的一份压岁钱是10元,最大的一笔则达到了10000元,而千元以上的就有三十几笔。
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更是跟着物价一起水涨船高。物价涨了,红包也“通胀”,心意也得有个数,钱少了拿不出手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关于压岁钱行情的问题,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不少网友争相“诉苦”,大部分是刚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他们从春节前就开始为此“耿耿于怀,纠结不已”。而相比发红包族的烦恼,收红包的孩子们一定会开心很多。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一片喜笑声中红包到手,定会雀跃着离开。压岁钱压岁钱,肥水没流外人田。这钱没给“外人”不是,也别太纠结了。
但不容忽视的是,确实有少数人已经把压岁钱当成了“送礼”。一些人送出的“压岁包”已经变味了,不是成为给孩子一种祝福用意,而是成为大人之间“爱面子”比拼的竞技场。这种压岁钱之间的“比拼”应该反对,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从小树立对财富的正确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压岁包厚薄度的“比拼”,将会给部分收入一般、家庭条件普通的亲戚带来财务和精神上的负担。
那么这么多的压岁钱又都到哪儿去了呢?对于孩子的“压岁钱”收入,有的家长采取“没收”政策,分文不留,“免得孩子乱花”(有23位);有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将绝大部分收归“家”有,仅留下极少的部分供孩子自由支配(有24位);而有的家长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允许孩子完全独立支配这笔钱,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13位)。
从调查的结果看,压岁钱大多用于孩子交学习费用、买学习用品,其次是存入银行留待以后使用,也有少数是给孩子买礼物,吃喝玩乐用掉的,用于献爱心的只是个别。
那么,到底该如何支配压岁钱,正确引导孩子用好“压岁钱”呢?不少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做一个“压岁钱”的管理计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部分家长之所以采取无条件“没收”和“交公”方式处理,其动机无非是担心孩子管理不善会导致压岁钱丢失或浪费。“收缴”行为要辅以晓以利害的充分说理,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不能造成孩子的反感与抵触。家长对待压岁钱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一、承认和尊重孩子合法的财产拥有权,不能采取强制性“没收”的方式侵犯其合法权益;二、引导其妥善保管和合理支配,帮助其树立科学的理财和消费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被承载的意义已经有所变化。其实所谓的“压岁”,不过是长辈对晚辈的体恤和鼓励。近年来,有人提议以“压岁言”代替“压岁钱”,这是个很新颖且实用的提议。当然,前提是一定要跟孩子讲清道理,可别大过年的闹得不愉快。要让孩子知道,“压岁钱”是有价的,而精神上的馈赠却是无价的,其影响才是长远的,掏心掏肺说点鼓励上进的话,比给钱给力。
“压岁言”与“压岁钱”,虽说只是一字之差,但其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压岁言”不仅展现出当今做长辈的新思想、新观念,而且它有着十分有益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压岁言”可以完整、明白地表达长辈们的真实情感和关爱之心。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压岁言”更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使他们能从小就树雄心、立大志,而不仅仅只是得到几个零花钱而已。
对孩子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热闹也期待的节日,但是,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来大手大脚,无所顾忌,不少小孩的“压岁钱”白白挥霍掉了。更令家长担忧的是,孩子们之间还开始学会“斗富”,相互攀比摆阔。“压岁钱”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零打碎敲地花掉,而是要以理财的观念,将它用好,使之增值,并让孩子能在这项理财投资并充满乐趣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钱的意义及增值的方法。让我们送压岁钱时给得给力,用得得力,让压岁钱变得更有意义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