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情: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已经成为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曾听过一堂二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很有创意:《春天的蚯蚓》。当时正值几场春雨下过,雨过天晴,校园里的草坪上很多蚯蚓都在春天的召唤下醒来了,到处爬。孩子们看着它们非常兴奋。这位老师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分组进行了对蚯蚓的观察和讨论:
片段一: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哪一组找的蚯蚓朋友最多,并请各组把数字写在黑板上。
小朋友们都专心地数起来。并统计了数字。
师:再把你找的朋友分分类,长的放在一起,短的放在一起,数一数各有多少条,也把数字写在黑板上。
分析各组统计情况。
(此时,教室里有一阵喧闹,一个顽皮的孩子把蚯蚓从自己的盒子里放出来,在课桌上爬,现在又爬到前面女生的身上了,笑声、尖叫声连连。)
师:这个小朋友赶快把蚯蚓抓到你的盒子里去,我希望在讲课的时候,小朋友们只用眼睛看。
(那个小调皮红着脸把蚯蚓捉了回去,低下了头。)
师:我们再来分组观察并总结,蚯蚓长的什么样子啊?
生:它是灰色的。
生:它身上的颜色很像泥土的颜色。
师:他们观察到了蚯蚓的颜色,还有呢?
生:蚯蚓的身子是长长的。
师:再用手摸摸看。
生:它的身体软软的,滑滑的。
生:它的皮肤上好像有一种粘液。
师:是啊,这种粘液还可以做成中药,给人治病呢。
(一生尖叫:老师,xxx把蚯蚓放到嘴里了,好可怕啊!)
师:你怎么对你的朋友这么没有礼貌啊,快放回盒子里。
那个学生非常委屈地把蚯蚓放回了盒子里,一言不发。
片段二:
师:老师这还有两篇关于蚯蚓的小文章,让我们大家来读一读吧。
出示文章,生自读。
一生举手: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蚯蚓怎么不长眼睛啊?
师: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吧。这篇文章写了蚯蚓的哪些方面呢?
下面就进行了文本分析和《蚯蚓》片段的练写。
诊断分析:
这堂课首先给我的感觉是耳目一新,整堂课也有很多听说读写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好像教学目标也已经达到了。不过,我总觉得孩子们刚开始上课时的那种新奇和兴奋,那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的光彩到了后来却都被沉闷和刻板所取代,没有了那种会心的微笑、勃勃的生机。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理解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步步地走着自己课前预设好的路,却和学生的心路交叉平行,渐行渐远。
1、 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把自己融入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师生互动中,更要注意去理解学生,深入感受学生内心的情感,为他们的喜而喜,为他们的忧而忧。这样,你就成了和他们一国的朋友甚至是亲人。在片段一中,有一个顽皮的学生把蚯蚓放出来,爬到其他孩子的身上,我想他并不是故意要捣乱,要破坏课堂纪律,也不是要恶作剧,妨碍伤害其他同学。他只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想和蚯蚓亲密接触,玩玩而已。此时老师却一定要学生把蚯蚓放到盒子里,只准用眼睛看,这对学生而言就违背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蠢蠢欲动,也降低了他们的兴奋点。我觉得此时就不妨让孩子们先玩玩蚯蚓,看看蚯蚓在桌上是怎么爬行的,想象它在泥土中的活动,既满足了孩子想玩的欲望,又进行了观察,还激发了想象,何乐而不为呢?在后面观察蚯蚓的环节,也就不会没有孩子观察到蚯蚓是如何爬行的,现在蚯蚓的活动在观察中就成了一处空白。
2、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心理学家罗杰斯就认为:当教师面对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时,不能以自己的立场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它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教育情景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统一体,师生之间和悦亲近,水乳交融。在片段一中,有一个孩子把蚯蚓放到了自己的嘴巴里,其他学生都感到惊讶、可怕,而老师也不能理解他。我在课后特地去问了这个孩子,他刚开始还是以为自己做错了事,红着脸不敢看我的眼睛。我摸着他的头,一再地鼓励,他才告诉我:“我很想知道蚯蚓是什么味道的,所以我就放到嘴里尝尝看。现在我知道了,蚯蚓的味道是有一点辣辣的。”看,多么富有好奇心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想法!对一个问题产生疑问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这不就是一个发明家所需要的吗?也许正是我们经常自以为是的想当然,对孩子的不理解,扼杀了一个又一个“爱迪生”。另外,新课程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次活动课中,观察蚯蚓是一个重要部分,而我们对事物的观察是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来进行的,眼睛、鼻子、耳朵、手、嘴巴......这个孩子用嘴巴来尝试是多么好的一种方法。如果这个老师在这堂课上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能理解他的思考,或者能给他一个机会表述自己的内心,那这堂课不管哪个孩子都会得到很多。
另外,片段二中,老师想向学生介绍一些文本,来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蚯蚓,这样的设计是很好的,可是,此时孩子们却一点也不领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并没有从他们观察蚯蚓的兴奋点中走出来,他们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当中。“蚯蚓为什么没有长眼睛?”问题提得很好,而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课后再讨论,这样,孩子又一次被堵在了死胡同里,他们对于下面的环节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热情,哪里还谈得上焕发出课堂的生机呢?如果在这里,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信息,哪怕暂时中止自己的课前预设,就和孩子们来讨论讨论自己的疑问是不是更好呢?“这个问题提得多有价值啊!看来这个小朋友认真观察并思考了。肯定还有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疑问,那就让我们来分组开展小问号比赛,比比哪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质量高。”这样满足了学生问问题的渴望,还可以在问完问题后,布置回家查资料的作业。教会学生查资料的方法,分组研究问题,完成研究报告......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这不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谁都想别人能理解自己。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去感受,去品读。冰心说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童心,确实,只要我们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孩子,在心里和孩子走同样的路,那我们和孩子定能水乳交融。有人说,理解万岁,真的,只有成为孩子的知音人,我们和孩子才能心心相印,共剪西窗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