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程式化”作文及其应对策略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黄沛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性体现。”在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被明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然而作文教学却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也对作文也产生了惧怕心理。针对写作文难,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就是作文表现出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弄清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小学生作文“程式化”的表现
(一) 结构上的三段式
作文变成了统一的三段式。比如一篇写动物的文章。开头是我家有一只什么动物,第二段描写动物的样子,最后以“某某动物真可爱,我真喜欢它。”作为结尾。可笑的是,中间的一段往往也是大同小异,“兔子有红宝石一样的眼睛”,“猫的眼睛喜欢眯成一条缝”等等的描述成为了作文必杀句。在低年级阶段,这种仿写训练是有益于孩子写作能力培养的,但很多孩子把这样的模式保留至中年级,甚至高年级就很说不过去了。
(二)说假话、套话
“又要写作文了。”一听写作文,大部分学生都皱起了眉头。因为总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写作文就开始胡编乱造,从作文书上套来“好词好句”:写秋天就是金色的田野;写爸爸就是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在沙发上看报纸。作文中的“情”也不是真情,总是把自己说得多么地不幸。
二、“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的对策
教育不应成为机械的教育,孩子更不是千人一面。著名作家王小波曾说过:“假如孔子或孟子死而复生,看到后世的儒生总在重复他们说过的只言片语,一定会感到诧异。”新世纪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这样看待学生:他们是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个体。新世纪的课堂,教师要因材施教,要按各人的需求来设计出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去培养学生的个性,要以育人为前提,安排弹性化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应该承载更多的责任和任务。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去指导作文教学。
(一) 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的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教会学生观察。写观察日记是作文训练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写介绍自己的作文时往往能写得很好,即使平时不善写作的学生也能超水平发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是学生最熟悉的,对自己的观察时刻都在进行着。所以教会孩子观察很重要,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只有充分地观察体会,学生才会觉得有内容可写。
第二、多带孩子实践。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生活没有变化,单调枯燥,也是让孩子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的原因之一。我们完全可以使孩子的学习生活丰富起来。让孩子自己设计新游戏,把有趣的课文编成课本剧,组织学生出游。丰富的实践活动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同时也有了表达的愿望。写作就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写出的文章条理清楚,生动有趣。
第三、抓住写作的契机。当然,教学作文需要制定计划,但是更需要有变化,一些节日,身边随时发生的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材料。一次,一节语文课上,忽然一只小鸟闯入了教室,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地惊叫。老师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观察闯入的小鸟,想象小鸟此刻在想些什么。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孩子妙语连珠,妙笔生花,写出了一篇篇有趣的美文。
第四、让学生身临其境写作文。有一个老师是这样上作文课的,他走进教室,就表现出很着急的样子,似乎在找什么东西,在讲台上找,没有。拉开两个抽屉,也没有。再看看讲台旁的地上,眼睛一亮,蹲下来,捡起了一支红水笔。就是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写下来,并揣摩老师的心灵活动。孩子们都特别有兴致地挥笔写了起来。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能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使学生有“米”下锅。
(二) 为作文引出活水来
其一,从大自然中寻找素材,学习作文。美丽广博的大自然是一本百科全书,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源泉。天上的云,地上的树,下一场雨,刮一阵风,一群可爱的小蚂蚁,一朵美丽的花儿都可以写进孩子的日记里。只要你留心它们,观察它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它们中的一员,去写幻想作文。还可以写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要加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的作文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富有个性。
其二,多阅读,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写作往往从模仿开始,这需要大量的阅读。(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优美的课文中学写作文。语文教材中都有一些说话写话训练。比如在学习《石榴》一文时,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水果。在教学中,要紧扣这些写作训练,充分利用课文经典段落,教孩子写作文。(2)更多的阅读来自课外阅读。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在这个阅读当中,没有必要逼着孩子去仿写。而是要指导孩子去选择经典的质量高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只要学生爱上了阅读,在海量的阅读之后,自然会拥有表达的愿望,自然地学会了语言的驾驭,写作的技巧。
(三)、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语言和想象的训练。
观察是极其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能力。从孩子出生起,就在学着观察周围的世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但很多孩子的观察局限于眼睛。在培养孩子观察时,看到的是非常重要,但不能忽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参与。看图,看实物,旅游,参观,都是训练观察的途径。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时,孩子的好奇心尤为重要。只有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孩子才会积极地去观察探索。另外还要注意观察要细致有序,能够抓住重点。
要能写好作文,观察只是有了骨头。要使作文丰满起来,还要有肉。那就需要想象的参与。怎样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呢?其实孩子天生是爱想象的,孩子有先天的童话情节。而童话就是想象的产物。想象首先要学会拟人化,可以把周围的一切都当作是和自己一样的有感情有思维的人。然后是把自己拟物化,把自己想象成云朵,小蚂蚁等等事物。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想象小游戏。可以把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进行强制联想等。
有了骨头和肉,还需要血液的流通使文章鲜活起来。这个就是语言的训练了。语言的训练主要靠阅读,学会运用词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自己作文的表达立起来,栩栩如生。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写作是人文色彩最浓的行为,是每个人独有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记录。作文课应该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使师生共同创造的时空。我们期待着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心存问号,怀抱好奇,把课堂变成探索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