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论文随笔 >> 正文

论文随笔

语文阅读中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语文阅读中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黄沛霞

最近,“钱学森问题”引人关注。中国的大学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教育也不完全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那么,我们的语文课程该如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自己的贡献呢?我以为应该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新的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 进行比较阅读,纵深语言感受。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也是认识事物最朴素的方法,比较法的合理应用能够增强孩子的分析能力和拓宽孩子的视野。比较阅读,可以很精辟的概括成:增、删、移、换这四个字,在语言的比较中,通过这四种方式揣摩体悟,感知语言的精妙。如《拉萨的天空》中“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的草地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比较“纯净”和“明洁”这两个词能不能对换呢?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孩子体会到拉萨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映衬下不一样的美。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除了上述在同一篇文章中进行比较阅读,还可以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的文章。如:冰心的作品《只拣儿童多出行》表现了冰心对少年儿童的喜爱和她的的一颗童心。学习时,可以和冰心的其他一些文章作比较,《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都表现了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与期望。另外,比较阅读还可以是不同作家写相同内容的比较。如:《寻隐者不遇》和《游园不值》两首古诗,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写寻找友人而未果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风格和描写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比较异同,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语言特点。最后,还可以进行课文里的选段和原文的比较,如《丑小鸭》教材中只选择了原文的一部分,在教学时,通过和原文的对比阅读,更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纵深语言感受。

二、运行变序阅读,开掘语言内涵。

阅读课文时如果能首先抓住文章的主旨,以点带面进行阅读那就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此时,采用变序阅读尤其重要。变序阅读即不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去读,而是抓住课文的中心句、重点句、过渡句或主要画面等,穿起一条线索贯连全文。如《祁黄羊》抓住篇末点题的句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展开讨论:从哪里看出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哪些地方表现了祁黄羊内举不避亲?然后进行全文的探讨,这样更深刻地领会祁黄羊的优秀品质。运行变序阅读才能开掘文章的语言内涵,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动改编阅读,拓宽语言外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学生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的见解,急切地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而改编阅读,不仅是精读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正切合了学生的这一阅读特点。它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将阅读内容、阅读所得等表达出来,可以促进阅读、深化阅读、增强阅读效果。可以是口头表达阅读也可以是书面表达阅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表达。1、很多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适合学生表演,可以抓住表演点、创新点调动学生追求和体验的积极性,对语言材料再想象、再创造。如《狐狸和乌鸦》《三袋麦子》等。2、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当导游,当记者采访,分成两队辩论等。如,学习《黄河的主人》,可以扮记者采访,采访老艄公的驾船技术;学习《槐乡五月》,可以创设情境当导游,介绍槐乡的美景;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可以进行法庭辩论:应不应该把这条鱼放掉?3、书面表达有写出对词、句的赏析,缩写、扩写、续写、还可以是仿写,写采访手记、读后感、导游词、改编课本剧等。

四、运用涵泳诵读,感悟语言规律。

所谓朗读涵泳,就是书声朗朗的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这是使学生获得整体语言形象的重要方式。在这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悟到语言的排列组合规律,领会到语言的表达运用方式。如:《鼎湖山听泉》中描写泉水声音的词语很多,各有不同。清纯悦耳、雄浑磅礴、厚重回响、欢快活泼、轻柔、清脆......一老师指导朗读时,通过“女生读-男生读”的方式,女生读轻柔悦耳的词语,而男生读雄浑磅礴的词语,就如一段时高时低富有节奏的音乐。学生有层次地读完也立刻发现了其中的特点,第二遍读效果非常明显,就如一阵阵泉水声在教室回荡。许多时候,语言规律,语言表达方式的获取不是简单的给予,更不依赖于系统的语言学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和汲取。这样的语言规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去读,凸现出这种规律,学生自然会有效地获取。

五、开启移位对话,完成自我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就是学生、老师和作者的一次精神之旅,在旅途中的探索就是一次次的对话。1、尊重学生阅读对话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在阅读时带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平时生活的积淀、一贯文化的熏陶、不同的审美情趣解读文本,必然产生不同的感悟。如果把老师的思想和喜恶强加给学生,那必定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丧失创新的能力。如:《小露珠》中,你喜欢小露珠的什么?有各种答案:“我喜欢它晶莹剔透,非常好看。”“我喜欢它调皮可爱,乐观向上。”“我喜欢它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我喜欢它让植物都变得漂亮了。”这些答案都包含着学生的理解和感情,可以一一肯定。如:《狼和小羊》中,请孩子想象故事的结局,有很多学生说羊想了各种办法脱离了狼口,逃离了危险。也有孩子认为小羊最后被恶狼吃掉了。这都是学生的独特感受,是需要肯定的。2、生活是学生进行阅读对话的土壤。有谚语说:“生活是无字之书,眼光敏锐的人能看见精彩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情感丰富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在阅读中,可以首先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再精心创设特定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本,和作者对话。如: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钓鱼情境,问学生:“你曾经钓过鱼吗?”“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汤姆,你钓到鱼会怎么样?会把鱼放掉吗?”这样,让孩子如情入境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能更好的完成阅读中的自我建构。

语文阅读中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才能让阅读成为丰富广阔的意义世界,才能让学生获得阅读思维能力,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当然,阅读的角度有时可以多达几十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提高阅读能力并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掌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