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 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的、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到“内在化”,把学生外在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平移》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金鱼吃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分析和探索。尽管这样的过程中有挫折、有怀疑、有失误。但这样带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